• 55阅读
  • 0回复

三年甩掉“贫困帽”——山西夏县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1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三年甩掉“贫困帽”
——山西夏县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王忠明黄保龙崔玉龙
近几年,大禹故里——山西夏县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因地制宜,艰苦奋斗,大打扶贫攻坚战役,三年甩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
夏县是出名的“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96元,县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职工一直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占全县面积80%的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民生活更是困苦不堪。
历届县委、县政府经过艰苦努力,到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50元,县财政收入增至2000余万元,但仍远远未能达到脱贫脱补(财政补贴)的目标。
1995年3月,柴林山担任了县长职务,后任县委书记。上任后,他针对县里部分干部群众思想守旧、改革开放意识不强、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症结,和县长王琦等五套班子领导一道,制定了兴县富民的战略。主导思想即:理顺“大改革、强开放、借外力、快发展”的思路;瞄准农民脱贫、财政脱补目标;突出扶贫攻坚、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确定果、菜、烟、枣、畜五大支柱产业。
夏县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发展优质烤烟,而烟草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等特点,县委、县政府倡导全县大面积种植,并大力推广烟草与麦、瓜、菜等作物间作,以解决相互争地问题。去年全县发展烟草2万亩,今年达到3万亩,为农民和县乡财政增加了较大的收入。
在1995年完成了平川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1996年11月27日柴林山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号召:“全党全民总动员,万炮齐轰中条山!”
动员会后,县委书记柴林山和县长王琦带领10名县级干部、100名局(科)级干部、1000名普通干部和几万名山区、半山区群众,奔赴山上,点燃了开山炮,让沉睡亿万年的中条山脉睁开双眼,一睹禹乡人民战天斗地的壮观场景。
仅仅50余天,奇迹惊人地出现了:国家未拿一分钱,山区、半山区7个乡镇、74个行政村都修通了公路,总计358公里。按交通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最低标准测算,为国家节约资金3000余万元。夏县从省里捧回了“义务修路先进县”的奖牌。
去年秋天,一个真实的故事启发了柴林山:庙前镇王峪口村一对退休老教师,花100元钱从酸枣枝上嫁接了1000余株大枣。枣儿青青时节,果商便来以1.6元至2元1公斤的价格预订。待枣儿红红,秋风送爽时,价格上扬到每公斤3元至4元左右,这对老夫妻当年收入超过2000元。这是多高的“回报率”!
柴林山将“故事”讲到县委常委会上,形成了决议。发动群众大搞酸枣接大枣,不让境内丰富的酸枣资源荒废,不让群众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
男女老少齐上阵,从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全县共完成了2100万株酸枣接大枣,今年秋季已见了利,找到了快速、高效解决群众温饱、脱贫致富之路。
农民们都说“柴书记劲大”(夏县方言,即:有干劲、有本领、有成效),这是农民群众对县委、县政府集体的由衷赞誉。3年来,夏县农业战胜严重干旱连续两年获得特大丰收,小麦产量今年创历史最高纪录;农民人均纯收入头年达到850元,第二年达到1297元,今年增至1700元;县财政收入头年为3216万元,第二年达到4528万元,今年预计可达到6000余万元。全县33万人口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县”的帽子在夏县终于成为了历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