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脱贫能手——记山东淄博市南卧石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1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脱贫能手
——记山东淄博市南卧石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寿
齐兴茂许兆伟
今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西红柿之乡”称号。同时,该区北革乡南卧石人也靠发展西红柿实现了共同富裕,户均大棚2.5个,户均年收入2万多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寿被人称为“脱贫能手”。
南卧石位于临淄东北26公里处,拥有人口2400人,耕地5000亩,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为摆脱贫困进行了大胆探索,办了几家企业,可不久便陷入了困境。1987年,年仅29岁的李连寿主持村党支部工作后,决心闯出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他认为,南卧石地处偏远,只有在土地上做文章,向科技要效益,发展高科技农业才是最佳选择。这时城市菜篮子工程开始启动,李连寿就认准了这个方向,决定发展科技蔬菜大棚。
大棚菜生产是细活,没有功夫干不了。李连寿白天让70多岁的父母给他看棚;冬天卖菜,周围的小市场不好销,他就和妻子赶几十里外的大集。为此,他和妻子凌晨两点多便起床,冒着严寒、摸黑骑车带着上百斤的菜去赶路。送下菜,安顿好,李连寿又急匆匆赶回来上班。几年间,不管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他都咬咬牙坚持着。因为他始终只有一个信念:老百姓都看着他哩,他要为大伙闯条路。辛勤的劳作换来丰硕的回报,两年下来,李连寿等人成了冒尖户,家家购买了摩托车,盖起了新房。第二年要求建棚的户达到300多,“要想富,种菜是出路”,成为当时村民的口号。全村划出大棚菜种植区2000亩,当年发展大棚300多个,到1996年底,以西红柿为主的大棚发展到1600个,户均2.5个。
为在全村普及科技知识,李连寿成立了蔬菜协会。一方面参加农大函授学习、办夜校请专家讲学,一方面加强技术交流和指导。1994年冬天,北方出现40多天的连阴天气,许多大棚菜减产或绝产,可南卧石的西红柿棚内依然春意盎然。正在济南参加中国北方蔬菜研讨会的同志听说后,专程来此参观,称赞这里有“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南卧石的西红柿枝干高大,平均2.5米,结果期长达半年,果穗多达几支,比一般西红柿产量高两倍多,而且果实饱满、口味纯正。许多国家的专家慕名而来,并对李连寿和南卧石村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冬暖式棚架结构”等办法给予很高评价。山东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何其伟所长以此编写了3万字的调查报告《南卧石毛粉802的种植模式》,已在全省推广。
南卧石的西红柿种植技术推动了周围地区的蔬菜发展,临淄区12万亩蔬菜大棚全部实现冬暖型竖琴式,并有近2/3的大棚种植了西红柿,成为名副其实的西红柿之乡。以南卧石为中心的全国最大西红柿批发市场,高峰时日交易量达10万多公斤,产品销往北京、上海、西安等省市,并大量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