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为了夕阳更火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1
第12版(副刊)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

  为了夕阳更火红
奚晓阳
雨,像断线的珠子,时疏时密。贵阳夕阳红康复公寓主任薛玫犹豫起来——这天气,还能让老人们到闹市中心去搞活动么?老人们却一点儿不犹豫,频频催促薛玫上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过来了,还在乎这点儿小雨?身体不会有问题!”
在风雨中愈显夺目的大红横标上剪贴有“迎回归、庆七一”几个大字。雨差不多停了,贵阳市中心百货大楼门前的人越聚越多,人们被一群银发人所吸引:几张长桌后坐着一排老头子老太太,一个个精神矍铄,穿戴整洁,正给人们讲历史,讲“一国两制”的英明……他们凭着阅尽沧桑的自身优势宣传党的领导、改革开放,还有现而今老年人问题的逐步得到重视……不说还真看不出他们都是九十左右高龄的老人,他们全都是主动要求来的。薛玫和几个工作人员一面散发宣传资料,一面留心关照着老人。省市有关领导看望老人来了,新闻媒介的记者也闻讯而来采访拍照。而这时薛玫躲到一边去了,她让老人们痛快地说,让老人们充分感受老有所为的愉悦。
1996年9月6日,我应邀参加了公寓成立开业仪式。小院里坐满了来宾和许多老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薛玫,惊讶这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提前病退的女医师竟能办起这么一桩事业来。而且,那么多富有爱心的人前来义务帮忙,也可见薛玫人缘之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问起创办公寓的初衷,好动感情的薛玫眼圈儿红了:“我有心脏病,厂里曾花很多钱送我到医院做手术,可惜不成功,我只能离开了所热爱的厂医务室的工作。回家闲着不是滋味,总想干点儿什么。我父母身体都不好,我是长女,要尽力照料好他们。由自家老人,联想到还有很多家庭也遇到这种情况,儿女都是人到中年,都忙,对老人虽有孝心却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老人依然孤独无助。萌生办老年公寓的念头后,我得到了当工人的丈夫的支持,更得到省市区民政部门、老龄委的支持。现在公寓条件还简陋,但我要在服务上下功夫,尽力让老人们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我们针对老人多有老年病的特点,在康复上做文章,准备了日常所需的医疗器械,义务为老人做一些保健治疗服务。公寓取名‘夕阳红’,就是希望老人们有一个温暖健康充实美好的晚年生活。”
走进一间间整洁的公寓住房,只见一张张崭新的席梦思床上整洁有序。在此居住的老人们或谈天说地或下棋打牌,别有一番温馨。一对双双住进老年公寓的老知识分子动情地告诉我:“我们行动不便,家里请过很多保姆都不那么合意。现在好了,薛玫办了老年公寓,我们住进来既衣食无忧,又能随时得到医疗护理,还有一些老伙伴在一起玩玩。女儿常说的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结合,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薛玫在山城贵阳率先办起第一家民办老年公寓,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单位、企业和个人纷纷捐钱捐物献爱心,薛玫更是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只有累得实在受不了时才想起自己是个病人。创业伊始条件简陋,她把家里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全搬来了,丈夫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当公寓的义务采购员,助薛玫一臂之力。薛玫感到不安的是顾不了正在读中学的儿子的生活学习,但儿子很懂事,安慰母亲说他会照料好自己。
老年人的饮食是首先要解决好的。公寓一日三餐、每周七日的菜谱是不重复的。饭做好了,一位老奶奶突然想换换口味吃别的,他们就赶紧单独做。总之,老人们的愿望要想方设法满足,使他们觉得比在家里吃得还可心。年近八十的老太太肖淑华竟掏出自己一辈子的微薄积蓄一定要捐给公寓,薛玫非常感动:“老人的信任太可贵了,我们要为老人们做得更好!”
为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薛玫想了许多点子,一会儿开展一个活动,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就是其中之一。公寓还不时请来书画气功老师,满足老人的特长和兴趣。不管是六十多岁的健康老大爷也好,九十多岁行动不便的老奶奶也好,大家都感到住在这里自在、舒适。他们享受到了老年人渴盼的尊敬爱戴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往的孤独、苦闷、失落、空虚与艰难不翼而飞。老人们还成立了自己管理自己日常生活的管理委员会,个个都是公寓的主人。一年来,有近百位老人感受到了公寓的温馨。
其实,薛玫也遇到过一些不顺心的事,也曾掉泪、彷徨,但她咬牙坚持下来了。她相信自己干的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人民需要的。
入秋之前,公寓搬到了省城最美丽的风景区、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花溪。我为薛玫高兴,为老人庆幸,那山清水秀的地方正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老年人是一个脆弱的社会群体,我国已开始启动“晚霞金辉计划”、“扶老助困行动”等旨在造福亿万华夏老人的“助老工程”。面临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许多有识之士都在积极为老人改善精神和物质生活创造新的环境和条件。贵阳夕阳红康复公寓的一片温馨,其意义已超过公寓有限的空间。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