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至诚至精情系百姓——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扶贫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至诚至精情系百姓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扶贫记事
本报记者艾笑
奔腾的黄河一走进巍峨的贺兰山脚下,就变得流势舒缓轻柔亮丽起来。母亲河的坦荡,拥抱温暖着四周的荒凉。长年工作在这里的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白衣使者们,以他们赤诚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博得了各族人民的交口称赞。一位负责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宁夏的民族团结、良好的党群和干群关系,通过医务人员体现的最多。
      送医送药送温暖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扶贫对口地区是西吉县。
多少年来,西吉的大事小事总是牵动着宁医附院职工的情思。长年送医送药任务不算,逢灾备衣被问寒、缺粮送去米面,已是常事。而西吉有了困难和问题,也很自然地去找宁医附院。
1994年初,西吉县医院发现该县平峰乡回族农民韩志洲正在怀孕的妻子李芳洲情况异常,就电询宁医附院妇产科。专家们赶了500多公里路去给李芳洲做检查,确诊她怀的是四胞胎。文献记载,人类每704969次妊娠中,才会出现一次四胞胎。而受孕期的生长环境和医疗水平所限,四胞胎儿全部成活的比例还不高。这样,对农妇李芳洲的“保驾”任务,宁医附院就当仁不让地接了下来。当年4月20日,三男一女顺利来到人世。夫妇俩请恩人们给孩子取了振、兴、宁、夏的名字。
今年1月21日,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外科病房里,住进了由院长宋家仁“开后门”收来的免费病人——11岁的回族小学生马兵。
出生不久就被发现舌头上长了淋巴血管瘤的马兵,家住距银川600多公里的六盘山下彭阳县沟口乡张湾村。从懂事起,他就知道脸朝沙土背朝天的父母没有能力带他走出大山去治病。人长瘤也长,长到3岁马兵就闭不上嘴了。尽管上学以后他学习努力成绩优良,但舌疾的经年困扰,使他成了一个忧郁寡欢的少年。
元旦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刘仲到马兵的家乡视察,发现了这个半拉巨舌搭拉在嘴外的孩子,当即对马兵说:“我要把你接到银川去,咱跟宋爷爷他们走个后门,一定把你的病治好!”
1月28日,医护人员成功地完成了马兵的“巨舌部分切除整形术”。术后,马兵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原来也是挺英俊的小伙儿,终于喜笑颜开。春节是在病房过的,他收到的医护叔叔阿姨们送的礼物堆成了小山,还像汉族小孩一样得到好多压岁钱。
      医患情份割不断
现任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的林媛豪教授,是位身材娇小的广东女子,对自己初次领略大漠风和贺兰雪的感受,至今仍怀深情。她第一次去西吉巡回医疗是1966年。来回一趟要半年,住在农民家,盖的是农民被,吃农民家的荞麦面稀糊和酸汤面果腹。过年才买点鸡杂碎烩一烩,吃一顿能让人想上好几天。有人招呼出诊,拿起打狗棍就上路了,山里行全靠两条腿。遇上重患需输血,家属没合适的就由医务人员献。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检验诊断手段,药也很简单。看病主要用听诊器,但抢救成功和治愈率还挺高,很少有误诊死人的事发生。这医患之间的情份,就是这样结下的。
医生的社交圈就是患者群。年年岁岁,宁医附院的医护们周旋在那些无力自救的农牧民中。他们付出辛勤和爱,得到敬重和信赖。林医生不愿失掉这种心理平衡,才决定永远留在了宁夏。
      培养不走的医疗队
1995年夏,宁夏社会福利院收养了因病被父母遗弃的男孩田保康。送到宁医附院诊断,他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法鲁氏四联症”。医院不仅免去了2.8万元治疗费,还动员医护人员捐款数千元给孩子提供了营养品。如今,健康活泼的田保康已上了小学。每当有人问他“你的爸爸妈妈呢?”他总是回答“在医院上班哪!”至1996年5月,宁医附院完成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就已超过1050例。涉及近20种复杂难作手术,手术成功率95%以上。
50年代初从北京医学院一毕业就来到宁夏工作的宋家仁,是医院发展历史的见证人。坐驴车从扬尘中来到的银川市,是“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个猴”。当时被称做省立医院的这所医院,职工28人,日门诊量十四五人,开设的40张病床有时只住一位病人。不是此地人不生病,实是面对群众疾苦医院的条件无能为力。而1996年已有1800名职工的宁医附院,床位1200张,年门诊量32.3万人次、住院治疗1.6万人次、完成手术治疗8500人次。服务范围已远远超出530万人口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达到包括内蒙古、甘肃、陕西等邻近省区的800万人口!医疗保健任务之外,这所医、教、研一体的医院,还为他所服务的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造就了许多不走的医疗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