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不下视高瞻何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5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不下视高瞻何益
高深
有人好名,有人贪利。近距离审视,它们之间似有清浊、高下之别。但是好名者并不能衣名、食名,只要稍拉开一段时间、空间距离,便会察觉,好名者最终总还是落脚于图利上。
人自然不可能自己提着自己的头发让双脚离开地面。但是人们观察客观世界时,可以变换一个视角,或拉开一段距离、等待一段时间。例如站得高一些,距离远一些,就可能摆脱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迷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古人“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只能算登高远望时的感觉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感觉。而今登泰山者,因年龄和职业、地位和经历不同,又会生发何种感觉呢?肯定不会千人一念的。
“高瞻远瞩”是客观真理。但任何真理又都是相对的、有限的,不是说站得越高看得越远。飞机把人载入八千米、一万米以上的高空,穿透了层层云雾,这时再往下看,除了一片云海以外,别的什么都很难看见了。站得太高了就可能适得其反。据说上帝和老天爷都是生活在天庭之上的。他们太高了,所以对人间的事儿看得并不很清楚,看错搞错的时候也有的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站得多高,总得找到一个立足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有时尽管看上去“身在高层”,却不一定就“千里目”了。老子在《道德经》中便说,“下为上之基”。没有下就没有上,没有基础哪里盖得了高楼!生活中凡高瞻远瞩者,必是深入下层、熟知民意、了解实际的人。我党深明此理,故一贯提倡和要求各级领导人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亲耳听到,亲眼见到,甚至亲手实践,以求对客观实际深知深解,耳聪目明。这样的人一旦登高一望,才可能对大千世界看得辽远而又深刻。
也有的同志在高瞻远瞩上陷入另一种误解,以为凡地位高的人就一定看什么都看得深远,于是对人们的见识、水平,多以其身份职务为衡量标准。只要谁人地位高,无论怎样的意见,一律尊为“高见”。同样的意见,若出于平民百姓之口,则十有八九不予应有的评价和重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这些同志的心目中,最多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嘴上讲讲是肯的,真正拿来实行那却要看看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需要。“法语之言,能无从乎?”(《论语·子罕篇》)听到了严肃而又符合原则的意见,怎能不遵从呢?不论谁人讲的,“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照你的办。”(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事实上,我们党许多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都是从下面、从群众中提出来的,从工农兵的伟大实践创举中总结出来的。例如对改变我国农村面貌起了决定性作用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毛泽东同志曾经反复强调,正确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能来自群众实践。可惜我们常常忘记这一真理。
能低才能高,能下才能上,能深才能远。高低、上下和深远,都是对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不承认有生而“高”之、生而“上”之和生而“远”之的天才。“有才智的人总是被一条条无形的线和人民大众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致迈耶尔》)离开实际,离开群众,离开实践,就等于拒绝了真理,拒绝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还会有什么聪明才智可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