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今日沙家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5
第12版(副刊)
专栏:

  今日沙家浜
陈辽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的三十六名伤员,隐蔽在江苏常熟县(今为常熟市)阳澄湖畔的芦苇荡里养伤。当地民众千方百计掩护他们。后来这三十六个伤员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在苏南、苏中、浙东的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上海名编剧文牧以沙家浜军民抗日斗争生活为素材,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上海沪剧团演出后轰动申城,名闻江浙。其后又被改编成京剧《沙家浜》,百姓传唱,名闻全国。从此沙家浜之名不仅在中国妇幼皆知,就是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名度。
1997年7月23日,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去沙家浜参观和游览。五十几年过去,沙家浜大变样。
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进行智斗的“春来茶馆”,如今已不是两间临水而立的简陋房屋,而是傍湖而建的一所宽敞的茶苑。我们坐在回廊里,阵阵清风从湖面吹来,把暑气消除大半;缕缕清香从茶杯里升起,沁人心脾。遥想当年阿庆嫂沉着机智把胡传魁作为挡风墙,使刁德一无可奈何,成功地掩护了新四军伤员,使春来茶馆成了今日名胜。莫道无缘入史册,一个普通的卖茶大嫂照样能够流芳百世。
从春来茶馆的南头上船,只消几分钟就进入了芦苇荡。现在的芦苇荡已没有旧时规模,但仍有二百亩左右面积,已建成融教育于旅游的旅游区。游船绕着芦苇荡航行了一圈,但见绿色的芦苇密密匝匝,把荡内包围得水泄不通。在芦苇丛中望外面看得清清楚楚,但从外面看荡内却一无所见。不要说三十六个伤员隐蔽在荡内,日、伪、顽难以发现,更无法闯入;即使他们大胆前进,也必被埋伏在芦苇丛中的新四军战士歼灭。荡内沙洲上矗立着沙家浜烈士纪念碑和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十八棵青松,令人肃然起敬。荡内还建有休闲苑、花园、草坪、荷花潭,垂柳成行,芦苇似幔,九只制作精巧的竹亭,坐落于芦苇丛中,供游人休闲消暑。舍舟上岸,再看芦苇荡,依稀可见“春来碧水绿芦接蓝天,横无涯际;秋到金谷白玉铺沃土,花放稻香”的景象。
但是,最使我心动的,还是改革、开放的沙家浜人兴建的沙霞新村。新村共建成多种型号的住宅别墅一百零六幢,另有商业、公园等配套设施,是一座全新的住宅小区。我们访问了一家农民住户,夫妇两人,一个小孩,住了一幢两层楼房,楼下三室一厅,厨房、卫生间;楼上也是三室一厅,厨房、卫生间,总面积约一百二十平方米,价格优惠,只卖九万五千元。五十年代流传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以为这就是共产主义。如今沙霞新村早已超过了这一水平,不仅有电灯电话,还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自来水。院内还建有水井一口,因水质甜美,房主烹茶烧饭,还是乐于用井水而不用自来水。1996年4月,我曾去台湾访问,也看望过台湾农村。就整体而言,目前苏南农村的生活水平尚不如我见到的台湾农村,但以沙霞新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与之相比,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改革开放,哪有沙家浜的今天!”这不是沙家浜人的套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新村内的公园“沙霞园”尤其吸引游客。内有万字河、如意山、幸福桥、爱村亭。绿荷红花,曲径通幽。一道人工瀑布飞流直泻。鹅卵石铺就的小道把游客引向绿荫之中。文化活动室为村民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室内的图书档次颇高,有名人传记、将帅名录、古典小说、现代散文,可见村民的文化趣味。
拔地而起的沙霞大酒店与阿庆嫂大酒店双峰并峙,集餐饮、娱乐、住宿、购物于一店。我们在这里用膳,见餐厅内有两幅油画,是外国裸女画的仿制品,技巧并不高明,但却可从中看出,村民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沙家浜镇上还建有“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是对村民、游客进行传统教育的形象场地。如果先烈们九泉之下有知,得悉沙家浜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一定也会在冥冥中欢欣鼓舞吧!
沙家浜距离上海只有一百多公里,距离苏州、无锡只有三四十公里,从上海、苏州、无锡来的游客,已日见其多。可以预期,沙家浜将集旅游、度假、工农业、传统教育于一体,接待来自五湖四海以至世界各地的千百万游客的时刻,用不了多久就会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