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努力掌握调整经济结构的辩证法——与范恒山博士对话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06
第9版(理论)
专栏:学者访谈录

  努力掌握调整经济结构的辩证法
——与范恒山博士对话录
本报记者杜飞进
如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开展工作,但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其重要前提。日前,记者就如何掌握调整经济结构的辩证法,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问题走访了范恒山博士。
无所不为与为所能为
记者:“大而全、小而全”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低水平的盲目重复建设,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顽症,至今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在一些领域、地区甚至还愈演愈烈,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范恒山(以下简称“范”):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障碍,但就其深层次的原因看,它是与人们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万事不求人”的自然经济观念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门垄断与地区封锁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或部门基于维护本位利益的要求往往采取各种限制手段,或者禁止“紧俏”资源或重要生产要素“外流”,或者阻碍有竞争性的外部产品“入境”;而另一些地区或部门以封闭对封锁,从而使地区或部门经济结构走上了“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大而全、小而全”之生产与建设路子。但无论是追求自给自足也罢,还是相互封闭、自成体系也罢,其思维方式都是,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求全”,无所不为。
记者:这种盲目求全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实践中无法维护各地区、各部门自身的经济利益。
范:是的,这种经济发展思路恰恰有悖于各地区、各部门自身独立经济利益要求的实现。因为,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庞杂全面的经济体系建设的要求;自有的技术条件无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而外部的先进技术则又因封闭或资金不足难以迅速引进;有潜力、有优势的一些产业、产品因为受到市场、资金和技术水平等的限制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比较利益,结果不仅导致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基础上的越来越落后,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说,要想实现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必须彻底摆脱盲目求全、无所不为的思维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建立起与开放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有竞争力的、优势明显的经济结构。这既包括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去强化优势产品的生产和优势企业或产业的发展,也包括发展本地有基础、相对于别的地区而言有优势、有特色、且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的新的增长点。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克服无所不为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立足自身条件的、务实的、为所能为的思维方式,并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对旧有经济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利用资金、资源与技术等各方面条件来培植自己的优势产品、企业乃至产业。因为优势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优势是地区或部门经济具有竞争力的体现,只有取得经济结构上的优势,才能真正获得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
急功近利与从长计议
记者:急功近利的小生产意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思维方式也是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范:是的,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盲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又一思想认识根源,正是只顾眼前需要、热衷于抓眼前实惠、满足于实现低层次目标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经济行为上的基本表现是短期行为,主要包括:一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主要表现为不考虑产业的关联性、资源的供应状况和未来的市场潜力,仅仅着眼于当前某种临时性的需要;不考虑国家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不考虑本地周边地区的经济环境,仅仅为获取眼前利益而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救火”式项目上。二是饥不择食,照单开药。主要表现为在招商引资上,不看技术档次、不问产品类型、不论项目的市场前景,要办厂,就划地;要开发,就优惠;要投资,就引进。三是追风逐浪,盲目攀比。主要表现为不考虑当地资金、技术、人员素质的状况,不考虑时间、地区的特点,见到市场上流行什么,就跟着生产什么;看到别的地区或企业靠什么赚了钱,也就依样画葫芦跟着上什么项目。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用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经济行为,其结果只能是:不仅在微观上导致“人家赚钱你赔钱,人家转产你关门”,连眼前实惠也成为泡影,而且在宏观上导致了畸形经济结构的形成,导致了因大起大落而出现的结构性浪费,最终是害己害人害国家,误了眼前误长远。
记者:这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急功近利”之思维方式的存在,对于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的领导人来说,迄今仍非个别现象。因此,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范: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过程中,当务之急是摆脱“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树立能使近期要求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观念,着力构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产业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从长计议”这一辩证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经济行为。因为,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提高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它表现为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它是以资源在各产业部门的合理配置为基础,产业之间良好协调,从而产生较大的结构效益。所谓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的发展,它是以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基础,产业结构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渗透技术因素。显然,无论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还是高度化,如果各经济主体不用“从长计议”的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从长计议”的思维方式,并非只顾长远利益,忽视眼前利益。因为合理和优化的经济结构对全社会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普遍的。就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言,其作用之一是结构协调可产生“外部经济效益”,使各个产业均能从其他产业的活动和作为整体的产业结构的活动中得到利益;其作用之二是结构协调可提高各产业的内部经济效益,即由于产业之间互相服务和互相促进,彼此为对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内部的经济效益,使资源得到较为充分有效的利用;其作用之三是结构协调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从而可以避免因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而引起的摩擦和损失,使整个经济和各经济主体都可以免付不必要的沉重代价。可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指导经济行为,其所带来的结果是利己利人利国家,益于眼前益长远。
因循守旧与灵活应变
记者: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在动态过程中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结构的非均衡是经常状态,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就是对这种非均衡态的不断调节的过程。因此,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各经济主体必须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
范:我国各经济主体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熏陶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为基本特点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又一思想认识根源。受这种思维方式指导的经济行为,集中表现为漠视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市场需求,固守传统的经济结构。具体表现在:一是复制旧产业,满足于因袭几十年一贯制的生产经营内容,背负着“发挥传统优势”的包袱去面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二是复制旧产品。即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老产品过日子,结果不断造成产品积压。三是复制旧方式。遇到困难习惯于找政府或“等靠要”,忽视通过实行灵活有效的形式来壮大企业实力,拓展市场容量。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不仅是经济潜力的耗散和经济利益的丧失,而且是经济结构的日益畸形化和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
记者:无论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还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都要求各经济主体必须彻底摆脱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灵活应变的思维方式。
范:是的。灵活应变作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各经济主体必须树立积极进取、变革创新、主动出击、在竞争中求发展的观念,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立足于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和调整,立足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立足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种经营方式的创造,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在优化和合理的经济结构中实现经济利益的不断增进。为此,人们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改善经济结构的性能,以增强其自我适应、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的能力。比如,就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而言,一是要注重扶植和发展主导产业部门,通过主导产业的创新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使先进产业拉动落后产业的同时,还可使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产业得以培育;二是要注重扶植和发展“瓶颈”产业和薄弱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缓解结构性制约,从而促进结构整体效应的提高;三是要通过采取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增加资金投入等综合措施来促进产业创新、加快创新的扩散速度,以不断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使产业结构在升级过程中保持协调,在协调过程中不断升级。
好大喜功与求真务实
记者: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之所以难以收到实效,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就是,有些地区、部门领导人和企业负责人为了追求自身的“政绩”,不顾客观条件,不顾国家经济整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的要求,不顾当地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做轰轰烈烈的表面文章。结果,许多项目仓促拍板、盲目上马,以致成了“包袱”工程。
范:这是一种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的思维方式。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今天,好大喜功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依然还在不少地方领导干部中起作用,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这些人没有真正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没有牢固树立起求真务实的辩证思维方式。好大喜功的思维方式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给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造成十分巨大的危害。需要指出,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为一己之私而好大喜功、不惜捞取虚夸“政绩”的干部毕竟是少数,多数干部主观动机还是好的,问题是有的思维方式不对,急于求成,一遇到某些发展机会,头脑就有些发热,总希望经济发展快些、再快些,于是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抓项目、上工程上,如果资金不够就积极“向上要”、“向外引”,即所谓“跑步(部)前(钱)进,八方伸手”,全然不顾这些项目、工程的市场前景如何、自己有没有还债能力。因此,对干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树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不仅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而且还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考虑市场的容量及其变化,仅凭主观愿望去搞轰轰烈烈的拍脑袋、拍胸脯的大项目、大工程,那么,到头来只能是作茧自缚。只有以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做出各项投资决策时,自觉地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每一项经济行为同全面性的经济结构之优化与升级结合起来,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立足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走集约经营的路子,才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