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哈尼梯田奇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6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哈尼梯田奇观
本报记者任维东撰文/摄影
云南省南部哀牢山东麓的元阳县,本是一个闭塞、鲜为人知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那里“天有多高,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地有多高”的哈尼梯田奇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摄影家。元阳由此而声名远播。
那天,我和几个喜欢摄影的朋友前往元阳。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缓缓爬行,走着走着,就陷入了大雾的重围之中。9时许,汽车颠簸着到达了梯田密集的胜村一带。浓雾慢慢地随风飘移,渐渐变得稀薄,绵延起伏的群山上大片大片的梯田也显露出来。那层层叠叠、蜿蜒曲折的梯田如天梯斜上云霄,令人叹为观止。
仿佛是冥冥之中有一支看不见的画笔,为我们泼墨挥毫。已灌满了水的梯田,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经透过雾气、时隐时现的太阳一照,宛如一匹匹银色的缎子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但见雾如轻纱,在微风吹拂下,化作下凡的仙女,婆娑起舞,景色随之而千变万化,一会儿如写意的中国山水画,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幅幅精制的版画……只听阵阵“咔嚓”声,我们都激动得频频按下快门。
这哈尼人的梯田,原来大有学问。晚唐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对梯田的记载。清嘉庆年间《临安府志·土司志》关于哈尼族的耕作有这样的描述:“依山麓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曰梯田。”
世代以耕种梯田为生的哈尼族人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造田经验。只有土质好、水源充沛而又向阳的斜坡地带才被选用开田。砌田埂从最下层开始,通常用黏土掺和石块填筑,再经过精心的抿捶,就能达到整齐牢固,不漏水不溃决,确保水稻生长。灌溉的水源大多在山巅,他们把沟渠自山顶修下,顺序浇灌。
凑巧的是,我们正赶上当地的“街天”(集市)。各式摊点云集于村寨的道路两旁,吃、穿、用的商品或摆在店里,或挂在路边,身着哈尼族、彝族、苗族服装的人们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在胜村的一家哈尼小饭馆里,热情的女老板一边倒茶,一边忙里忙外地给我们做饭。细细一看,这个只有十来平方米大的小店,置有供客人欣赏节目的国产大彩电和音响。更让我意外的是,她们炒菜做饭竟用上了内地人才有的液化气灶。
从这些山里人脸上自信和满足的微笑可以看出,过去商品观念淡薄的哈尼人终于打开了山门,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哀牢山不再封闭,哈尼人不再只属于梯田。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