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生命之流的冲撞与交汇——评新编历史剧《沧海争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6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生命之流的冲撞与交汇
——评新编历史剧《沧海争流》
陈世雄
写郑成功的历史剧,就数量而言,应该说是相当可观了。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在日本,都有以郑成功为主人公的剧作。然而,真正成功的佳作并不多见。
福建人民艺术剧院的历史剧《沧海争流》(周长赋编剧)好就好在写了一个走下神坛的郑成功。贯穿全剧的冲突,外在的方面,是郑成功和他的部将与挚友施琅的冲突——既有观念的分歧,也有性格的碰撞;内在的方面,主要是郑成功的内心冲突。
郑成功出身豪门,受知特早,曾求学于名儒钱谦益,接受了系统的封建伦理思想教育,他特别看重弘扬大义。郑成功常说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说一事当前,应当毫不犹豫地从“义”即行为的普遍准则出发,明知于己不利,也要坚决干下去,即所谓“义无反顾”。他坚决反对郑芝龙降清,就是从“义”出发的,为了依义而行,不惜与父亲决裂。
施琅是个铁匠的儿子,他显然不像郑成功那样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对问题的考虑是非常实际的。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他考虑的首先是利。作为一个将领,他把一时的胜负、一地的得失放在首位。而郑成功不但是个将领,还是个诗人和思想者,有时候简直像是个富于浪漫气质的理想主义者。因此,郑成功与施琅的分歧和冲突在所难免。在要不要遵照明永历皇帝的意旨挥师南下的问题上,两人发生了对立。一个主要从政治上、道义上考虑问题,一个纯粹从军事上考虑问题。由于施琅反对南征,并公然向郑成功的权威挑战,结果被郑免去了左先锋镇将的职务。
郑成功和施琅的冲突不仅是由他们在义与利关系上的不同立场所造成的,而且和他们的个性弱点直接有关。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剧本在表现郑、施冲突的同时,还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他们之间性格上的相似之处和情感上、精神上难以割断的联系,从而使戏剧冲突显得丰富、饱满、细腻而厚实。剧中反复出现的“头发”的细节给人难忘的印象:郑成功将施琅一怒之下割下的头发保存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嘱咐苏小姐将来交还给施琅。他一直忘不了施琅,在临终之际,他还称赞施琅是一代名将,说来日攻台者一定是施琅,而郑氏的不肖子孙则必败无疑。同样地,施琅虽然视郑成功为仇人,却始终无法摆脱他的影响,一直受到他的精神力量、人格力量的感染。最后一场,施琅手捧自己的断发,回味着郑成功二十二年前留下的那句话:“头发断了,但总有一些什么难以割断。”他面对郑成功神庙,和郑成功的亡灵对话,激动不已。他终于明白了两人之间矛盾恩仇的症结之所在。至此,剧情发生了突转:老施琅下定决心,像郑成功一样,立功于国家,留名于后世,伸张大义于天下。他断然改变了烧郑氏神庙、杀郑氏家人的决定,并老泪纵横,亲自主持仪式,无比隆重地祭祀郑成功神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