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粟裕不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4
第12版(副刊)
专栏:

  粟裕不朽
张洪舜
1960年初春,命运之神把我带进了一支当年曾驰骋华东战场的英雄部队,老兵们那些总也讲不完的战斗故事,曾是我们那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我心底也埋下了一个谜:这支部队为什么那样骁勇顽强?创造出那么多战场奇迹?
七十年代末,组织上分配我到军史办工作,为了真实地记叙历史,也为了解开心底之谜,我追寻于这支部队当年战斗过的赣闽、江浙、齐鲁和豫皖大地,遍访那些身经百战的老首长老同志,心中的谜渐渐解开了,原来这支部队一直是在名将粟裕的率领和指挥之下。1946年5月,这支部队上升为军一级建制,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还一度兼任这支部队的军政主官。
名将带出名军,名将名军打出名仗!
粟裕独具特色,卓尔不群。南昌起义失败后,粟裕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在二十多年的战火硝烟中,他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方面军领导,一直战斗在最紧张最危险的枪林弹雨第一线,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有多处伤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粟裕潜心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又得益于湘楚文化的沉浑雄奇,江浙文化的机敏灵秀,齐鲁文化的坚毅至诚,使他集大勇、大谋、大德于一身,一步步跨入人生的辉煌!
踏着粟裕将军战斗过的足迹,我来到了苏中平原。一把奇特的刺刀,在我面前闪着熠熠的光芒!这是矗立在海安的二十七米高刺刀形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这座丰碑是五十一年前粟裕以勇敢和智慧奠基并建立起来的。1946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央军委和最高统帅毛泽东原本部署粟裕、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在外线歼敌。粟裕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认为苏中地富粮丰,人口众多,又是老根据地,支援战争潜力巨大;而淮南就不具备这些。如在淮南作战,不仅粮草需苏中供给,支前民工也需苏中补给。纵观全局还是在苏中作战为上。粟裕先是自己、后又与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联名向中央陈述意见,建议利用苏中有利条件,先在内线歼敌。得到中央同意后,他精心运筹,以三万兵力,迎击国民党十二万大军的进攻,创造了七战七捷、歼敌五万多人的光辉战绩!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还探索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为党中央解放战争初期先在内线歼敌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依据。战后,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报,向各战略区推广这一宝贵经验。
中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中原大地无数的古代战场、现代战场,令我目不暇接,也使我深感历史的厚重。中原大地永远记着粟裕的英名!解放战争发展到战略反攻阶段,刘伯承、邓小平率十二万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遭到了最大威胁。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刘邓大军进行疯狂围攻。刘邓大军处境极为困难。为了把敌人的主力调往江南,改变中原战局,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筹划了一个再跃进,决定粟裕率华东野战军的一、四、六三个纵队,千里跃进闽浙赣。粟裕思考两个多月,对敌我双方反复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如华野的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我军在中原的兵力,打几个大歼灭战,敌我力量对比将发生根本变化。在征得了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人的同意后,他发长电再次大胆向中央直陈,毛泽东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代政委。粟裕率华野八个纵队和地方武装,在中原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地举行了豫东战役,先克开封,后打援兵,歼敌九万余人。不但改变了中原战场而且改变了华东战场的态势。
粟裕的雄才大略,为推进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粟裕的高风亮节,所作所为,在人民军队中留下了许多盛传不衰的佳话: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过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程,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
建国后,粟裕调到北京,先任副总参谋长,后任总参谋长。1958年,粟裕遭到错误批判,从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忍辱负重,从不消沉,又在军事科学、国防工业、我军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懈努力,直至1984年谢世。
知粟莫过陈。长期与粟裕并肩战斗的陈毅元帅曾亲手书写一副对联赠粟裕:“食少事繁诸葛公,轻裘缓带羊叔子。”陈老总的诗联一字千钧,也是对粟裕最确切的评价。
粟裕不但身经百战,战功赫赫,而且著述丰厚。《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军事文选》、《粟裕论苏中抗战》,一本本沉甸甸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堪称金鉴,使每个认真捧读的人都有“一读雄文一肃然”之感!
不朽的粟裕,将永远启迪和激励我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