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人事工作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全国各级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人事工作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
——全国各级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述评
本报记者张严
“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
“发挥人才优势,服务经济建设。”这些不再是人事工作者空谈的话题,而是他们全力以赴奋斗的目标。
5年前,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事工作的内容、方法和作风,都要有一个大的转变。人事部审时度势,紧接着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即建设“三个制度”、“三个体系”。“三三”工作思路的提出,为各级人事部门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从此,人事部门在主动地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方面,不断迈出新步。
      服务大局,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规划、大循环,这是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方向。上海市人事局根据全市的发展战略目标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搞好“育人工程”和“引智工程”,并纳入全市的总体发展规划。
今年4月,上海市政府在继1992年出台《上海市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后,又颁布了《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了5种引进重点对象和7种引进方式,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与“引智工程”互为补充的“育人工程”,重点放在培养和造就一支能担负上海跨世纪发展重任的专业技术梯队上。计划到2000年,重点选拔、培养和造就100名左右专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在工业等11个系统推荐选拔、重点培养1000名专业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为了便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上海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突出重点,为国有企业和农业发展办实事
各地人事部门根据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以多种形式为当地经济建设办实事。
——深化改革为国有企业发展服务。上海、黑龙江、重庆等地积极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人事制度。上海、天津、沈阳等地按照“减人增效”的改革精神,通过在国企内部举办专场交流会、调整国企人才支援其他行业等措施,帮助企业分流富余人才。山东、广东等省还把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作为为国企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辽宁省为配合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先后聘请外国专家921人次,实施项目210项,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8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2.5亿元,受到了当地政府特别是企业的高度评价。
——依托人才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服务。一是积极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大部分省市初步在农村形成了三级人才服务网络。湖北有76个县市建立了县级农村人才市场,安徽阜阳276个乡镇均成立了人才服务工作站,6628个行政村中有1978个建立了人才服务点。二是通过人才服务,加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江苏、云南、陕西等省人事部门通过有计划地培养农技人才,引进智力和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了“两高”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效益。三是大力发展乡土人才。湖北等地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把那些“田秀才”、“土专家”、“能工巧匠”纳入管理服务范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型乡土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搞好扶贫攻坚,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一是实施专家扶贫。河北、湖北等省通过“专家扶贫解困工程”、“专家服务团”、“科技促小康工程”,采用建联系点、驻点指导、项目承包等方式,到贫困地区和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培训科技骨干,推广先进技术,科技会诊等活动。二是选派扶贫干部。云南、甘肃等地通过坚持选派科技副县(乡)长工作,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三是包扶贫点。利用人事部门优势,实行“带人才、带技术、带资金”的挂钩扶贫措施,直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安徽六安地区通过人事部门的工作,使脱贫人口达20多万人。
      立足本职,发挥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优势
发挥人事部门综合职能,制定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倾斜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是人事部门搞好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的优势所在。
1994年,一则消息引起无数人的关注。深圳市人事部门规定,所有用人单位,无论企业性质,凡调入专业对口的博士和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给予“三免”,即免调干指标、免考试、免收城市增容费;调入硕士学历科技人员免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社会福利性单位,则指标单列,单独核拨。
建立经济特区之初,深圳只有两名工程师,技术开发人员几乎为零。而今天,光博士就有近千名,2万多名高中级技术开发人才活跃在数百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总量达41.7万人。
发挥职能杠杆作用,建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激励机制,这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有效办法。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人事部门在职称改革和制定工资、福利、专家工作的相关措施时,注意与个人贡献挂钩,向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在一线艰苦岗位工作的人员倾斜。青海、内蒙古、宁夏人事部门通过政策导向,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支援中西部经济建设。在职称政策方面,为适应发展农业的需要,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农民技术员、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办法,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在工资政策方面,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实行政府特殊津贴的政策,在工资标准上向专业技术人员适当倾斜,发挥了专业技术人员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创造性;在奖励政策方面,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越级晋升工资和实行重奖,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鼓励科技人员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艰苦环境中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