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调整出新岗——“人往哪里去”系列述评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9
第2版(经济)
专栏:切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调整出新岗
——“人往哪里去”系列述评之二
本报记者王政
如今生活越来越方便:打个电话,搬家公司帮你乔迁新居;嫌择菜、洗菜麻烦,出现了净菜配送中心;打扫房间、洗衣做饭不用愁,钟点工让你下班之后尽享轻松;还有各种各样的家教服务、接送服务、投递服务、信息咨询服务……
然而人们还不时遇到许多因社会服务不方便产生的烦恼:配把钥匙要跑好远;家电坏了要自己抱到特约维修部去修;天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成了负担……这说明,我们的服务,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一边许多行当没有人去做,一边是下岗失业人员没事可做。就业空间是不是可以从这一矛盾现象中寻求和拓展出去?
  就业格局在变
国有企业曾经是就业主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这一就业主渠道功能在弱化。目前,富余职工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一些国有机构。1978年,城镇新增就业的72%由国有单位吸纳,而1985年下降到61%,1996年下降到34%。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78.3%下降到1996年的64.1%,等于国有经济单位减少了2500万人就业。“九五”期间,每年要消化的富余人员约300万,这是就业的大势。
第二产业作为就业主渠道的功能也在减弱。在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仅占就业总数的18%左右。1994年,我国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首次低于第三产业,1996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2.5个百分点。随着第二产业科技含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产就业岗位所占比例还会下降。
  向结构调整要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关键是增加就业岗位。如何增加就业岗位?用铺新摊子的办法增加岗位显然难做到。许多专家的共识是,向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岗位?
向所有制结构调整要岗位。在确保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据测算,“八五”期间,城镇仅私营、个体经济组织新增就业人员1385.8万人,相当于同期城镇新安置就业的40%。今后,虽然从绝对量上,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的人数还会增加,但在吸纳劳动力增量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作用减弱。
向产业结构调整要岗位。据测算,如果按现有速度发展,到本世纪末,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将达到30%,仅此城乡每年就可净增就业岗位1100万个左右。近年来,上海被销号的企业约700户,下岗职工约100万人,通过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等第三产业,配合其他得力措施,又有80万人重新上岗。
向企业结构调整要岗位。据对全国新建现代化大项目的研究,每吸收一个劳动力,需要的投资大约是100万到300万元。靠大中型企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不现实的,真正能大量吸收劳动力的主战场是小企业。目前,中小企业就业比重虽已占75%,但安置就业的潜力还很大。上海、武汉等地结合“抓大放小”,把一些小企业下放到区街,改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大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
另外,还要向就业方式的调整要岗位。把终生就业转为时段性灵活就业,已被证明是解决就业岗位的一策。应大力发展非全日制工作、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时等非正规就业形式,实现岗位共享。
  劳务空白尚待填补
国家计委副秘书长白和金认为,传统的第三产业在我国依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在不少人抱怨修理业收费高,服务态度不好,说明这一行当竞争不充分,还应大力发展。前几年对餐饮业同样的抱怨,如今已难听到,就是竞争使然。一些地区三产发展滞后,一些领域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还不能满足需要,这正是潜力所在。
当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多开几家修理店,而应是市场上出现什么需求,就应该很快“创造”出满足这种需要的新行当。传统的第三产业要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态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那些企业自己承担的带有社会性质的职能,诸如运输、保卫、会计、金融、公关等,从企业中剥离出来,成为专业化公司,既可减轻企业负担,又有利于这些新行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