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又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09
第7版(国际)
专栏:

  又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新华社记者陈文英本报记者章念生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4日抵达斯德哥尔摩,前来参加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尽管日程安排得很紧,但他仍抽出时间,在下榻的旅馆欣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的中国血统,使中国人关心他,他也时刻关心着中国。
今年49岁的朱棣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原子的技术,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及一位法国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我们告诉他,在他获奖后中国报刊对他有过不少介绍,作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华人,他再次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朱棣文高兴地说:“能得到数亿中国人民的关心使我感到很自豪。在美国,华人在学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是得到公认的。”
谈及他的成功之道,朱棣文认为家庭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出身于科学世家,外祖父李书田是中国清华大学毕业生,1923年与著名学者顾毓琇一起留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父母原籍都是江苏。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母亲李静贞曾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而他的哥哥和弟弟也都是博士。朱教授说,“我的上辈和我们这一代工作都很努力,这使得整个家庭都比较成功。”他接着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是中国人的传统,他准备用所得奖金的相当一部分投资于对他两个儿子的教育上。
朱教授博学多才,兴趣广泛。他在大学时对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很钻研。他风趣地说,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太一样,“现在我是搞物理的,但对自己的学科花的时间并不多,我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别的学科上。我对物理学的边缘学科总是跟踪得很紧,现在我把物理学当成是一种业余爱好。”除科学外,他还喜欢音乐和打网球,并能烧一手好菜。
朱棣文在教学上强调要启发学生的思路,因此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敬佩。他说:“学习不仅仅是要学习别人的东西,也不是只重复别人做过的事,而是要发现新东西,要用新的方式,即以自己的方式看问题,这才是你的发现。”他说,他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就一特定问题判断应该怎样处理,下一步应该怎样走,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他还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前人在各个领域所做的事情后,才能做自己的事,事实上不必这样。对别人所做的事只要了解一些就行了,主要看自己的行动。”
朱教授曾经两次访问中国,同中国同行有过交流,参观过一些实验室,并受到过江泽民主席接见。他认为,中国正在正确道路上快步前进,中国有优秀的科技人才,有些实验室的设备也很先进。他说:“中国应该建立一种体制,让科学家有更多的国际交流,以增强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他表示愿为促进美中两国的科技交流而努力,为此他打算明年3月到中国讲学。
朱棣文认为,发展基础科学很重要。他说,当日本利用应用科学发大财时,美国曾有人对是否需要耗巨资发展基础科学提出疑问,但最后的结论还是肯定的。
朱棣文上有70多岁的父母,下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像其他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朱棣文的父母、儿子以及两个兄弟,都来斯德哥尔摩参加将于10日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分享他的荣誉和幸福。
(本报斯德哥尔摩12月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