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神州第一街”的文明风景线——记北京长安街18个青年文明号交通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神州第一街”的文明风景线
——记北京长安街18个青年文明号交通岗
本报记者苏宁
今年7月,北京长安街上的18个交通指挥岗全部被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公安局联合命名为“青年文明号”。18个交通岗,像18颗璀璨的明珠,为庄严、壮阔的“神州第一街”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严格执法争创一流
长安街上的18个岗,分属朝阳、东城、西城、海淀4个交通大队,共有岗组成员178人,其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89%,有134人曾经立功受奖。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3岁。
长安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交叉点多,人、车流量大,高峰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许多路口高峰期平均每小时机动车流量近8000辆、非机动车1.2万辆,行人逾2万人次。一位交警形象地描绘高峰时的自行车流:“黑压压一片扑过来,根本看不见地皮。”
为了提高路口通行能力,长安街各岗组定期组织业务讨论会,统计路口流量,绘制一周流量、流向曲线图,分析路口特点,摸索规律,及时准确地调整信号灯配时,针对本路口的特点,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指挥管理方法。并提出了在路口内施划非机动车二次停车线、非机动车禁驶区和将机动车停车线前移等70多项合理化建议,使路口秩序明显好转,路口通行能力大大提高,机动车通行量平均每个灯周期提高了15%,违章率降低了1.8%;非机动车通行能力提高13.8%,违章率降低了13.5%。
一次,民警彭兴臣纠正一个出租车司机违章,开始司机还承认自己有错,可看到小彭给他开了违章通知单,便开始赖账,还抓住小彭的手大喊:“警察打人啦!”顿时有许多人上来围观,还有个别人借机煽风点火,歪曲事实,阻碍民警执行公务。小彭咬牙忍着屈辱,据理力争,以事实教育群众,以耐心礼貌的态度感化违章司机。终于群众明白了真相,一致支持民警的做法,最后违章司机接受了处罚。还有一次,方巾巷岗民警张春霖纠正一位妇女过街不走地下通道的违章行为时,那位妇女不仅不理睬,还用手推开挡在前面的民警。张春霖毫不动气,耐心讲道理,请她回去走地下通道,每说一句警察敬一个礼,一连敬了近20个,终于感动得那位妇女服从了命令。
      “有困难找交警”
去年10月的一个下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京西岗岗长高峰在值勤时,看见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男子因前叉断裂摔倒在地,他主动上前将其扶起,见他脸色苍白,头冒冷汗,就拦了一辆出租车将他送到附近的铁路医院。到医院后,小高给他家人打了电话,又自己掏钱给他挂号,借了轮椅推上推下地带他拍片子。经检查,那男同志脾脏破裂,被立刻送进手术室急救。术后医生说:“幸亏民警送来的早,如果再晚半小时,人就没救了。”
类似的事情,时常在长安街沿线岗组发生着。
府右街南口岗从岗长、老劳模苏俊栓那里继承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换修换”。凡遇到有急事的群众自行车坏了,先将民警的车骑去。民警将群众的车修好后,再换回来。今年4月,一位姓王的青年去医院看望病危的父亲时,自行车坏了。值勤民警李树江推出自己的自行车让他骑上去医院。下班后小李将车修好,当男青年来换车时,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感动,热泪夺眶而出。
为了把长安街一线各岗建设成为民服务的窗口,各岗组先后在岗位上设置小药箱、修车工具箱、意见箱、打气筒或气泵。作为北京观光旅游的重要地区,长安街沿线各岗每天都要解答数百次国内外宾客问路等各种问题,他们准备了中、英文版的北京地图,找来各种资料熟记在心,许多人都成了问不倒的“北京通”和“活地图”。许多交警还坚持业余时间学习英语,掌握了简单的英语会话。
      吃苦耐劳乃交警本色
为了展现首都交警的风采,指挥手势标准、有力,各岗组规定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他们对着镜子练动作,胳膊上吊着砖头练臂力,以使指挥手势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精雕细琢。京西岗的一位民警最初打直行手势时手掌与手臂总不在一条直线上,为了改正这一毛病,他找来两根木条,让同志们帮他捆在胳膊上进行训练。他的胳膊被木板磨得又红又肿,但他咬牙坚持下来,终于改掉了毛病。过往群众称赞长安街交警的指挥动作不仅规范、有力,还给人以美的享受。府右街南口岗民警国铁刚优美、规范的指挥形象被誉为“城市雕塑”。
一流指挥形象的背后,是民警们付出的超常的辛勤和汗水。在府右街南口岗,他们制定的指挥标准是:在100秒的灯周期内,要转体15次、打17个指挥手势。即使是三九严寒,执勤民警的内衣也都被汗水浸透了。到了三伏酷暑,地面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3小时一班岗下来,民警的衬衣都能拧出水来。今年夏天,仅呼家楼中队就有30多人中暑。
有人统计过,全年共有公休日110多天,而去年长安街的交警献休最多的达到70多天(所谓献休,就是既没有补休,也没有加班费的无私奉献)。33岁的张鸿月是西单中队铁道口岗的岗长。今年6月,他母亲因心肌梗塞再度住院,当时正是迎接香港回归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没有请一天假。他70多岁的老父亲既要照顾老伴,还要接送上学的孙子,全家人都全力以赴地支持张鸿月的工作。做一名交警,不仅意味着自己要做出许多牺牲和奉献,他们的家人也得为此做出牺牲。
每一位交警就是一扇窗口。“在国人面前我代表首都,在外宾面前我代表中国”,这就是长安街18个岗全体交警的“窗口意识”。透过这一扇扇文明的窗口,我们看到了首都交警的精神风貌,听到了他们以无私奉献的青春热血,在建设文明城市这首辉煌的交响乐中奏响了时代的强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