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沙漠玫瑰”——纳米比亚纪行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11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沙漠玫瑰”
——纳米比亚纪行之四
本报特派记者温宪
纳米比亚得名于“纳米布”,“纳米布”在当地霍屯督黑人语中意为“大平原”,意指大西洋沿岸那片浩瀚无垠的大沙漠。经过长达亿万年的风雨剥蚀,纳米布大沙漠中出现了一个奇观:沙中的石膏类晶体利刃般长短不齐、大小不一地连接在一起,其形状美丽得像盛开的花团,纳米比亚人称其为“沙漠玫瑰”。这种沙漠玫瑰多生成在斯瓦科普蒙德市附近的沙漠地区。其实,斯瓦科普蒙德本身又何尝不是纳米比亚的一朵沙漠玫瑰呢?
由于沃尔维斯湾曾是纳米比亚与南非发生领土争端的焦点,人们多知沃尔维斯湾,却对距沃尔维斯湾以北35公里的斯瓦科普蒙德市知之甚少。自首都温得和克出发向斯瓦科普蒙德,途中道路两旁刚开始还是泛着绿色的浓密灌木丛,越向西行,灌木丛变得越来越低矮稀少,一座座黄黄的沙丘渐次扑面而来。在进入茫茫沙海尽头之时,举头远望,前方海市蜃楼般突现了一座如诗如画的小城,那就是斯瓦科普蒙德市。
斯瓦科普蒙德市人口不到3万人,有105年的历史,满城多为德国古典式建筑,洋溢着典雅、怡人的异国情调。在1884年,德国殖民主义者宣布西南非洲为其“领地”,将纳米比亚据为德国在非洲大陆唯一的殖民地。由于这块新殖民地的唯一深港出海口沃尔维斯湾已被英国占领,德国殖民者不得不另外寻找合适的出海通道。1892年8月,他们最终选定了紧连斯瓦科普河入海口北部那块地方,这完全是一座在茫茫沙海之中一砖一瓦堆砌起来的小城。除了部分物资从南非开普地区运来之外,多数建筑材料、生活必需品从万里之外的德国运来。斯瓦科普蒙德作为港口的重要性仅昙花一现,此后便是长期的呆滞萧条。本世纪70年代后,纳米比亚在斯瓦科普蒙德以东70公里处开发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铀矿,这又为斯瓦科普蒙德带来了生机。纳米比亚独立以后,在日益繁荣的纳米比亚旅游业中,风格独特的斯瓦科普蒙德已成为各国游客的必游之地。
其实,纳米比亚全国有不少这种诱人的“沙漠玫瑰”。南部沿海小城吕德里茨同样精巧、典雅,而大漠之苍凉壮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61公里长、27公里宽、近550米深的菲什河大裂谷令人叹为观止,其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大峡谷。占地2.2万平方公里的爱淘沙国家公园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中最著名的野生动物园之一。它的中心地区原为一汪大湖,千百年后的今天,大湖变为一片沼地,各种野生动物在一望无际的沼地中繁衍生息。纳米比亚北部沿海的“骷髅海岸线”更是一派未遭人类活动破坏的天然美景。就连占全国土地面积15%的大沙漠内也有独特的魅力。记者看到不少外国游客专程赶到纳米布大沙漠内游览。他们中的一些人驾驶着一种宽胎三轮沙地摩托车在数不清的沙丘间游走,倒也别具一番情趣。
一朵朵“沙漠玫瑰”为独立后的纳米比亚旅游业带来勃勃生机。后来居上的旅游业目前已成为纳米比亚第三个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旅游业的发展直接为失业现象严重的纳米比亚创造了上万个就业机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1992年纳米比亚接待游客人数为15万人。1997年有望接待40万名来宾。到2002年,纳米比亚准备迎接各国客人的数目将达60多万。(本报约翰内斯堡电)(附图片)
图为形如风帆的沃尔维斯湾市标。本报记者 温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