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欣欣向荣展览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11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市场扫描

  欣欣向荣展览业
鲍恩
11月25日—12月2日,“今日意大利”展览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据悉,这是该“中心”今年推出的第六十四个展览会。
      国际展览业:大行业
展览业是个啥样?中国国际展览公司总经理戴克祥告诉记者,展览业不是小打小闹的个体户或作坊,也不是“搭积木”,而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行业。
展览会从集市演变而来。集市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经济的流通需要。而具有工业社会形态的工业展览会又缺乏市场的功能。于是,现代形式的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便应运而生了。为世人所公认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举办时间为1851年,第一届专业展览会是1889年德国莱比锡自行车和汽车展。
展览会的作用为世人瞩目,它能促进经济和流通,被人称为“经济的晴雨表”。如,通过展览会能把众多的厂家、先进产品吸引到同一时间、地点。在展览会上可以寻找客户,了解市场,宣传产品,寻求经贸合作机会。另外,除展览会本身的经济效益外,它还可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其他行业一起发展。如在德国举办的重大国际展览会中,有43%的展出者来自国外,15%的观众是外国人。无疑这众多的展出者和观众,促进了该国的经济繁荣。
展览会比其他贸易方式有花钱少、效益高的特点,引得世界各国争相开发展览业。德国号称展览的国度。世界最好的展览会中,有1/3(约100个)在德国。美国在1990年即拥有展览场地550万平方米,当年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展览业的产值为数百亿美元,间接的经济效益按保守数字估计也达1000多亿美元。而英国1990年的展览开支即达14亿美元之多。这一年,在英国举办的展馆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展览多达779个。
      中国展览业:与改革同步
中国的展览业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从1949年至1978年,我国没有举办过一次国际贸易博览会。
1978年10月,我国在北京农业展览馆成功地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这是我国建国以来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从此,我国的展览业便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984年在北京建成。次年,“亚太博览会”在此成功地举办。据统计,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深圳等地,1996年共举办了350个展览会,仅北京就举办了120个。从1985年至1996年,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展出的展览会达320个,其中65%是国际性的。
1959年以前,在北京能举办像样的展览会的场馆只有一个——北京展览馆,它仅拥有2.2万平方米的场地。1959年农业展览馆诞生,但它也只有1.2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国贸大厦相继问世,它们极大地缓解了北京展览用地窘困的状况。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占地15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拥有会议座位1000个。据介绍,目前全国各地展览馆的建筑面积总计达100万平方米,展馆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前,能举办展览会的只有几个单位,而到了1997年,展览公司在中国已有300多家!
      乐观的未来
展览业的崛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中国国际展览公司这些年的成绩最有说服力:
戴克祥总经理说,这些年来,该公司通过举办国内国际的各类展览会,促进了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技术引进和经济技术合作。如,通过展览会引进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样机。1985年—1996年我国共购进了数千套样机,价值8亿美元。促成了一批技术合作项目。每年平均有中外技术交流500项,10年即5000项。估计目前全国各行各业的对外技术合作项目有50%以上最先是从展览会开始,尔后谈判成功的。引进了一批海外资金。10年中通过铺路搭桥引进资金达数十亿美元。推动了对外贸易。10年间推动出口150亿美元。1995年北京国际博览会期间,出口成交额即达5亿美元。加快了技改步伐。每年约有80万专业观众参观了各类展览会。由此,他们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为科技攻关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展览业前进步伐较大,但也存有杂乱差的问题:现在每年举办的展览会不少,但质量、档次不太高,名牌展览会更属凤毛麟角。另外,国内展览业良莠不齐,有一哄而上的苗头,如在一个城市多次重复举办同类展览会。这样,既降低了作用和影响,也使客户无所适从。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仍很乐观,他们说只要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在有序的竞争中中国展览业定会大展宏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