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的诞生,是——对民族学术思想的弘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11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的诞生,是——
对民族学术思想的弘扬
杨惠龙
世界将辞别二十世纪,跨进二十一世纪。在这新旧交替之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无不为迎接未来而慎重思索着:二十一世纪将会是怎样一个世纪呢?谁都不是预言家,未来的事情不好预测。但鉴往可以知今,前瞻性思考的真理性往往深藏于对往昔的回顾之中。特别是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站在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纷纭复杂的百年世事也许更容易获致理性的通明。以此种理念作“催产素”,皇皇三十五卷、囊括四十四位学术大师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诞生了。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共三十五卷,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等四十多位著名学者均收录在内。全套书约计三千万字。
颜习斋曾说:“一人行之为学术,众人从之为风俗。”这说明了学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术是文化的精华,弘扬文化必须繁荣学术。《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是对中国百年学术思潮的总结,是百年学术之精华。《熊十力卷》所选《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文指出:“文化一词,包含至广,而哲学思想是其根基。其他学问及一切制度,无不与哲学思想有关。”郭沫若先生自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就“想运用辩证唯物论来研究中国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自然也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正是《郭沫若卷》所收选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李济卷》所收《中国民族的形成》,是后来凡讨论中国民族问题的中外学人大都征引的书。《李济先生小传》中所讲先生谈学问的一段话,也极富哲理:“学问本身涉及的,并非离日常生活很远的事;凡能用感官接触到的,都可成为知识的来源;粪土或珍珠,在学问上并无先天的分别。”《唐君毅卷》中关于“伟大人格”的哲理;《蔡元培卷》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严复卷》中关于翻译的学问等等,都能深深吸引求知求学的人,并会使人大开眼界,大长学问。
学术的发展不是突发性的,它需要历史文化积累的成果为依托,并与社会发展状况相关联。郭沫若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在事实上只经过三次的社会革命。所以我们在文化史上也可以看出三个激越的时期——真真正正是划时代的时期:第一,易诗书所代表的一个文化的集团;第二,周秦诸子(孔子一门包含在里面)的一个文化的集团;第三,近百年来科学与中学的混战。”关于学术时代的划分,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现代学术的奠基,应具备三个起码的条件,即第一,学者的思想自由;第二,以学术独立为目标;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尽量吸收新的观念,能够与二十世纪前后的世界学术文化对话交流。因此,所谓中国现代学术,指的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外来思想的冲击所产生的文化震荡,中国学术衍生出来的新规范和新方向。因此不简单是一个时间概念。这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就是基于这种思想编纂的。
这套书的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化、科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纵观《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首先在编纂上以著者为卷,视所收论著篇幅之多寡,或分卷或合卷,合卷并考虑到了入选者的学科性质和师承关系;其次,所收著作以典范性和代表性为基准;入选著作以专著为主,同时酌量选入一些论文,可说是名著与名篇并重;其三,整理时改竖排为横排,改繁体字为简体字,并一律加新式标点,但对原著内容尽量保持原貌。这样可使当今读者很方便地读到原汁原味的现代学术名著名篇;其次,每卷之前有学人小传,卷末附有学术年表和著述要目,以便利读者查阅。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所选各卷学人,或博古通今,或学贯中西,或二者兼得。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对总结百年学术思潮,繁荣当代学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推进文明建设,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