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一个历史依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13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
一个历史依据
郑学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在追述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时,我们也会发现,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何等重要。
我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一书中提到中国冶金、制造业的成就与局限问题,可以作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一个历史依据。
我国的冶金业有过辉煌的历史。据有关史料介绍:中国古代主要冶金技术成就出现在唐宋以前,如青铜冶铸技术水平最高的标志是商周时期的司母戊鼎和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胆铜法的发明始于魏晋南北朝的镀铜(铁器表面镀铜),但是直至唐五代,胆铜法(即胆水浸铜法。硫酸铜水溶液味苦,俗称胆水。其生产工艺是:在硫酸铜水溶液中放入铁块,在化学反应中,铁原子把铜原子置换出来,产生了金属铜)还没有应用于生产;铸铁技术的发明至迟在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晚期。炒钢技术一说出现在西汉后期,灌钢技术至少在南北朝时已在南方普遍使用。
这一系列冶金技术成就,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是铁器农具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其次是促进了铁制兵器生产技术的进步。兵器的进步有利封建王朝武力消除边患、内乱,为生产发展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到了唐宋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力已大大高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取得长足进步,继造纸技术的进步,印刷技术也取得突破,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为中国古代先进的印刷业奠定了基础。冶金技术继续有所进步,上面讲的冶铁业,就因为宋元时高炉的高度比汉代增加,容积减少,导致炉温增高,从而提高铁的产量和质量。当时还出现了以煤作为燃料的铁冶。铜铁合金产品也出现了,以梧州出产的铁和铜熔合一起炼成铜合金铁,在空气中不易生锈,使铁的性能质量得到提高。铸造工艺水平也有提高,大型铸件叹为观止,精密铸件也少量出现。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空前的。以宋代为例,《东京梦华录》及其他文献所记载的开封、临安的商品经济繁荣情况,代表着当时经济发达地区商品经济的水平。
照理说,如此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必然会出现一些非常重大的转型迹象,如开始使用机器,出现发明蒸汽机的技术改革,海外市场,国内市场,自然科学的勃兴等等。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发生任何一种社会转型迹象。
元明之际,情况大体依旧。明中叶开始,江南经济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某些社会转型现象,如手工业工场中出现了比较新的雇佣关系,如丝织业中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关系。区域性市场得到发展,并相当繁荣。海外贸易已进入一个较高水平,张燮《东西洋考》一书可以提供证据。在当时南中国海正在形成一个国际性贸易圈,葡萄牙据澳门、西班牙据吕宋、荷兰先据澎湖后据台湾、日本游弋于安南至台湾,他们都从福建、广东获瓷器、铁器、丝绸、砂糖、工艺品,然后运销本国或转卖他国,中国从这一贸易圈中得到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交换的白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钱短缺问题。
但是,直至清前期这种转型迹象无法演变成一种社会发展的过渡即封建社会(或叫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什么?自三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均有热烈讨论。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停滞来自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所论相当深刻。
但是,五六十年代那一场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封建社会停滞问题的讨论的结论并非无懈可击,事实上仅偏重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而疏于从生产力史角度去分析。
实际情况是,从生产力史角度看,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具、交通工具、日用铁器和兵器上,而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机械发明史证明,世界上所有机械都是从木构件机械开始。随着冶金业的进步,机械构件应逐步由木质向铁质过渡,因为铁制件不易断裂、磨损、腐朽而耐用,加工工具锋利,可以提高工效。唐宋时的机械正处于这个过渡阶段。
令人遗憾的是,至宋代,我国机械制造仍然以木构件为主,未能以铁铜材料为主。如王祯《农书》记载的缫丝车,只有铁条、枭掉是金属的;另外棉花搅车也只有铁轴一件;木工只有钻头、斧、凿、锯片等数件,而且未组成机械系统。缫丝车的锁星、管、框、架、耳等大部分构件是木质的。此外棉纺车、水磨、榨油机械也以木构件为主或几乎全是木构件。这种状况说明唐宋时期我国的机械制造,还未从木构件系统向金属构件系统转变。机械所体现的生产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何以如此?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冶金业的发展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军事,生产农具和兵器为主,兼生产日用铁器,满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需要;二是机床制造滞后,使机械制造业缺少母机的基础作用。这一点是金属机械不用迅速取代木质机械的一个关键。最晚在唐代(8世纪)已有原始的金属切削机床,但是,以后似乎没有发现更好的金属机械加工机床。我国古代传统的金属加工方式是锻打、磨、锉多于切削。金属的切削工序多以磨削、锉削代替刀削、铣削,这可能是刀具切削车床被忽视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木构件机械成本低,小生产者易于承受。
机床制造不发达造成金属机械构件难于加工,齿、轴承、刀具、紧固件、连杆等机械的必要系统无法变得精密、精巧、高效,这怎么能进入金属机械时代?这是显而易见的。又由于金属构件机械未能取代木构件机械,动力的革命也难以产生。木构件的缫丝车、纺车、风车、水车只需人力、畜力、水力推动就可以转动,所以马克思说水磨是中世纪的生产力。而金属构件的机械需要更大的动力,如蒸汽力、电力。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原因是没有金属机械、没有机械工业发展对动力的更大需求。
这种科学技术停滞状态一直延续到明清,在西方资本主义炮舰到来以前,我国因为科学技术停滞而生产力很落后,加之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所以在西方列强侵略者面前不可避免地失败了,走上了悲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道路。
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非自近代始,是中国传统社会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忽视机械制造发展所造成的。封建政治统治、封建生产关系和殖民统治加剧了这种停滞落后状态。我们只有总结这一历史教训,牢牢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发展生产力,我们才能取得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