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绿色照明”的飞跃——浙江阳光集团抓管理、抓科技、促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14
第1版(要闻)
专栏:

  “绿色照明”的飞跃
——浙江阳光集团抓管理、抓科技、促发展
本报记者李茜
今年11月,西子湖畔爆出一条新闻:浙江上虞市一家乡镇企业兼并了杭州两家国有企业——塑料厂与轻工机械厂,使这两个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一大批工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乡镇企业在兼并中以较小的代价盘活了上亿元的国有沉淀资产,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发展天地。
这家乡镇企业,就是我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基地——阳光集团。
      抓准“朝阳工业”不断开拓创新
浙江的乡镇企业经历了10多年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之后,近几年有些企业开始走下坡路,甚至陷入困境。可是阳光集团的生产经营却持续增长,不断上升。1992年至1996年,5年间产值和销售收入翻了三番多,1992年销售额5000万元,到1996年上升至4.34亿元。年产各种节能灯5000多万套(只),产品无一积压。1997年生产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阳光集团持续发展的奥秘之一,就是它所选择的产品,是有远大发展前程的高科技节能灯。
节能照明工业被视为下一世纪的“朝阳工业”之一,人们称为“绿色照明”,它的推广已被世界许多国家纳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之中。我国也于1996年启动了一项庞大的“绿色照明工程”,工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要求到本世纪末,把目前全国使用的40亿只白炽灯(即普通电灯泡),其中3亿只要以高效节能灯代替。如果这一目标实现,每年可以节电220亿千瓦小时,相当于少建98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电站,节约电力建设投资490亿元至630亿元,节约燃煤900多万吨,并可减少因大量燃煤发电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污染。这是一项既有巨大经济效益,又造福人类的跨世纪工程。
阳光集团是这项工程的排头兵,它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出口创汇、经济效益等经济技术指标,都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集团董事长陈森洁说:一个企业选准产品很重要,千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去搞“夕阳产品”。我们抓了绿色照明产品,就使企业发展有了广阔天地。没有社会效益的产品是没有前途的。
“阳光”不仅选准了产品,而且继续在这个领域里开拓、创新,不断攀登新高峰。
1984年,陈森洁出国考察,从国外杂志上读到一篇介绍H型荧光灯的报道,这是国际上新出现的第三代新电光源,它具有光效高、耗电省、结构合理、保护视力等特点,在国际上尚处于启动初期,在国内还是空白。陈森洁喜不自禁,把资料带回国内,立即组织力量开始研究试制,经过许多次失败,终于生产出中国第一支H型荧光灯。投入市场后,产生轰动效应,产品畅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1996年,阳光集团经过两年的艰苦研制,又突破了当今国际上最新的电光源技术,试制成功T5大功率荧光灯,填补了我国又一项空白,它意味着我国节能灯工业的一次大飞跃。
      引入新机制企业焕发新生机
阳光集团持续发展的又一奥秘,就是坚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以改革带动全局。这些年来,随着“阳光”规模不断扩大,乡镇企业原有的机动灵活的优势,却在逐渐淡化,“吃大锅饭”的模式被带了进来,权责不分、产权不明、机构臃肿等弊端,相继露头,制约了企业的前进。这也是目前浙江许多乡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阳光”向何处去?董事长陈森洁说:现在乡镇企业的优势在退化,最大的退化是机制的退化。改革首先要抓这个“牛鼻子”。
两年前,“阳光”就着手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深化改革,今年又进一步走上了规范化股份制企业的道路。6月初,经批准正式成立了“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明晰了产权,调整了结构,股份既有集体的、国有的,也有个人的。企业职工由原来无形的主人翁,变成了拥有自己资产的真正主人,由此迸发出了更大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阳光”在改革中加强了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杜绝了不正之风。如今,在不少乡镇企业里存在着“家族化”倾向,工厂成了“父子厂”,企业主要领导的亲属被安排在要害部门,各种不正之风损害了企业的形象。“阳光”在前年就执行了一项决定,把公司里领导干部的配偶全部调离企业,生活有困难的给以补助。公司主要领导干部的子女一般不担任领导职务。公司还成立了监察室(现在改为监事会),负责监督从领导到一般职工的行为,制止了采购员们拿回扣的恶习。
现在,“阳光”已经由过去的只搞产品经营,转入了兼搞资本经营,前几年已兼并了6家集体企业,对杭州两家国有企业的兼并,是今年的新举措。
      放眼世界在国际市场创业绩
“阳光”持续发展的第三个奥秘,就是他们有远大的眼光。公司的主要领导人认为,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不再有国界,你可以进来,我可以出去,一个有出息的企业,应当放眼整个国际市场,把自己的产品送到全世界去。
在“阳光”的展品室里,挂着32个国家和地区对该公司产品质量的认证书。
目前,“阳光”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建立了友好的商务关系,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阳光”产品出口已连续18年,出口交货值年年递增,累计已创汇2亿多美元。1996年创汇4210万美元,在浙江机电行业中名列前茅。预计今年将超过去年。
在波涛汹涌的国际商海上行舟,既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阳光”始终信守一条:坚决按照国际认证的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严守信用。“阳光”产品连续出口18年,未发生过一例退货,无一次索赔,在国外客商中树立了良好信誉。
今年4月,陈森洁在德国考察期间,与德国一家大公司达成了一项销售节能灯的意向,对方提出,要先看样品,再签合同,希望一周内见到样品。陈森洁立即打电话给公司,仅3天即将样品送到。德国客户喜出望外:“我就乐意同这样的中国人做生意。”
在国外市场上做生意,难免不发生一些纠纷,对此,“阳光”奉行两条原则,一是自己要有理,决不违背国际通行法规;二是熟悉有关法律,以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这些年,他们在海外多次与外商发生专利诉讼事件,每次都获得了胜诉。
经过多年的市场角逐,如今“阳光”品牌在国际电光源市场已小有名气。它的崛起,引起了国外同行业内某些大企业的关注。海外一家著名大企业几次前来“阳光”,要求合资,陈森洁婉言拒绝了;继而又提出要包销“阳光”的全部产品,这是件多么诱人的事!可陈森洁还是婉言谢绝。因为他懂得,这是对方玩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自己的产品一旦被对方垄断后,原有的客户销售关系将全部被切断,一旦对方停止包销,企业顿时就将走投无路,陷入困境。这种情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屡见不鲜的,他们时刻提高警惕,决不上当。
“阳光”这颗杭州湾畔升起的新星,显示出中国的乡镇企业正在走上更加健康成长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