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草台和科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11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草台和科班
李克因
设备简陋、水平较低的戏班旧称“草台班”,只能在农村临时搭台或装台演出,一般上不了城市戏院的台面,演员的“身份”也较低。与之相对应的是“科班”,比较正规,有较严格系统的训练,出来的演员基本功扎实,中规中矩,有可能发展成为名角、大腕。这两个“班”的概念,在社会上被广为借用,比如自高等学府出来或经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称“科班出身”,没有这种“功名”的则是“草台班子”的。
我就是个“草台班子”出身的专业人员,这个专业叫文化或再集中一些叫文学。可我当了一辈子文化人、文学人,没有受过一天专业训练,理论很贫乏,写作很粗陋,于文化行政更是无能,早年学的一点农业知识也早已忘个精光,从出身到实绩,确实是典型“草台班子”的了。只因我踏入这个行业时,社会上对“文化人”三字似乎还蛮重视,我混迹其中,也颇沾沾自喜。遭逢那十年动荡,被击几“猛掌”,头脑稍许清楚了一些:原来自己连“草台班子”也不够格,这沾沾自喜实在是缺少自知之明的表现。
倒不是这运动本身使我清醒起来,正相反,那时是越搞越糊涂;这认识是从比较中得来的。我下放务农五年,因为原来有个文化人的身份,公社(现在的乡、镇)文化站长就要抓我的差;我到街上去,也常去他那里坐坐,聊聊,日子一长,我发现这位文化站长和他在其他公社的同行们,本领实在是大得很,是实实在在的文化人。衙为站,职为长,却只有两三间房,光杆司令,携家带眷在此边过日子边工作。连踢带打,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来,提笔能写小剧本、画宣传画,动手能刻钢版、剪美术字、开电影机、绘布景、装舞台,至于吹、拉、弹、唱,虽不一定精至少也通。还懂农活,农忙时能顶半个公社干部,下乡检查工作。这些我都一窍不通,感到愧煞。
他们大抵是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学生,一直在基层工作,机遇把他们推到这个岗位上来,乡里最上不了台面的官儿,随形势总在变化中的文化宣传任务却是必须完成的。学中干,干中学,硬着头皮干,几年之间也就成为通才了。特别令我心折的是组织才能:那时必须在农村推广“样板戏”,他居然能在三两个月之内,凭着两条腿、一张嘴和少得可怜的经费,发动三个大队(村)分别搞了《红灯记》、《沙家浜》等三台戏,虽然因陋就简,也还粗具规模。
当时,我想着那文化站长,出身的那“草台”比我的差多了,可本事比我强得多!草台班子还是出人才的。过去如此,至今依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