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雪山光明行——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西藏志愿医疗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12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医德医风

  雪山光明行
——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西藏志愿医疗队
徐江善李兰颂
金秋时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西藏志愿医疗队的白衣天使们,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光明的颂歌……
      路远情更长
今年7月,一个沉重的信息令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领导们心绪难宁:我国白内障疾病的高发区西藏,高发率占人口总数的11.06%,至少有5万名藏胞渴望及早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
常务副会长顾英奇、副会长孙柏秋商定,迅速组建眼科专家医疗队赴西藏。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荣誉会长宋平和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钱正英的大力支持。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中央电视台、光明集团共同发起主办了“’97复明行动”。不久,一支由北京同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专家及护师组成的医疗队集结完毕。
医疗队克服道路险情,深入山南、林芝两个地区6个县的偏远边境地带,行程13859公里,相当于北京至拉萨空中航线的5倍。他们共做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复明手术508例,复明率、无感染率及无并发症率均达100%。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藏医疗队创造了一系列第一:第一次由国家红十字会系统和卫生部门选派援藏的眼科专家医疗队;第一次在藏区使用当代眼科先进器械超声乳化仪;第一次在藏区大面积实施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复明手术;第一次对白内障适应症患者全部实行免费……
      感谢“活菩萨”
医疗队抵达拉萨,受到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等领导同志和群众的热烈欢迎。9月17日,工布江达县喜气洋洋,藏民们捧出青稞酒,端来酥油茶,以他们特有的隆重礼节欢迎光明使者的到来。他们有的翻过十几座高山,骑着马走了十几天路程;有的老阿妈让儿孙们背着赶到了县城。
94岁的老牧民仁清卓玛,自从儿子长大娶了媳妇,就双目失明了。儿媳妇生了女儿,老人常常用手抚摸着孩子的脸,心中默默地向神灵祈祷。她多么想看上小孙女一眼啊!
为如此高龄的老人手术,有很大风险。可是面对颤巍巍从几十里外赶来的老人,面对全家人渴求的目光,专家们果断作出手术的决定。第二天,当老人摘除眼罩,看到眼前的小孙女时,激动得抱住孩子看不够。
70岁的觉典是县里有名的特困户,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谁能让我复明,只要能看到桌上的饭食,谁就是我心中的活菩萨!”他常常在心里念叨。手术后的第二天,他来到羊卓雍湖畔,竟一眼看到了20公里外的村落,老人兴奋得手舞足蹈。听说江泽民主席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名誉会长,他冲着碧蓝的湖水,高声呼叫:“感谢江主席派来的活菩萨啊!”
      哈达献亲人
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广大藏胞,让更多的失明藏民重见光明,医疗队员们怀着一腔热情,在藏区播撒着友谊的种子。
医疗队所到的6个县,过去从未来过眼科医疗队。从林芝的八一镇到波密的扎木镇,是大塌方和泥石流的高发地区,手术组冒雨闯过了危险地段。医疗队原计划10月17日前返回北京,青年医生王兰兰的丈夫要去法国留学一年,两人约好17日在北京话别。可是,患者太多,医疗队员不能如期返京。这时,有一辆指挥协调组的汽车要回拉萨,副总队长也同意她跟车回去,还来得及见丈夫一面。王兰兰没有走,她想到察隅县还有那么多患者等待复明,便毅然决定留下来。
以往外国人对藏民白内障的治疗,多数采取囊外复明手术后配眼镜,藏民很不方便。这次使用的是当代先进而完备的眼科仪器,第一次大面积实施人工晶体置换复明手术。由于医疗基础条件差,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只有5位医生做过人工晶体置换复明手术,总数不到300例。
藏族人民以极高的礼遇,感谢党和政府派来的光明使者。一些复明的喇嘛为医疗人员祈祷祝福,一些牧民买来哈达,献给亲人。每位队员的脖子上都挂上了二三十条哈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