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科技,擎起莱州产业龙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1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三年前,莱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仅为4.7%,急起直追三年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猛增9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3%——
  科技,擎起莱州产业龙头
马旭光吕俊峰
科技,令山东莱州人振奋而自豪。不足90万人口的县级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2.45万人,“八五”期间,省以上科技奖就拿了50多个,成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的县级市。
3年前的一次统计使莱州人从科技奖牌的陶醉中冷静下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仅为4.7%,许多科技成果市内开花市外结果,更多的被束之高阁。“点上光彩夺目,面上黯然失色”的强烈反差使莱州人深以为耻,推动科技优势导向经济优势成为加快莱州发展的必解之题。
  科技成果要成为效益的载体
1995年,当《关于奖励促进科技进步有功人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摆到莱州市决策层面前时,对科技成果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是科技水平,还是市场效益?
“科技成果不是摆设,首先必须转化为商品,成为效益的载体。”人称“科技书记”的莱州市委刘洪元书记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作为县级市,发展科技最主要的是要把科技奖牌的含金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于是“对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年增经济效益50万元以上的科技人员,可按新增经济效益的12%提取奖金”的条项写进了《意见》。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市场搞科研成为莱州科技的大趋势,众多的科技人员走出实验室,走向一线搞科研,一大批适销对路、质量超群的高附加值新产品走上市场。1995年以来,莱州市每年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都在150项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均新增产值4亿多元,利税近亿元。
  科技,撬动产业结构的杠杆
如何使科技奖牌释放最大的经济效益?莱州市把科技发展同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以科技为杠杆,推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
莱州市抓住全国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科技优势为依托,实行同行业的资产重组。目前,已组建企业集团17家,在科技的有力拉动下,许多优势产业实现了结构优化升级。莱州市滑石矿研制生产的造纸级粉、化工用粉和微细粉等20多个新品种,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前景广阔。莱州市以此为基础,以市滑石矿为核心,采用兼并、收购、控股等形式吸纳全市50多家市、镇、村同行业企业组建了莱州滑石集团,使之成为山东省滑石生产出口第一大户。
对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莱州市积极鼓励企业以科技为阶梯,走“小而精”的道路,形成小产品、大市场、专业化产业格局。莱州市试验机总厂是国家硬度计专业生产厂家,近年来,他们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研制开发了布氏、里氏、罗氏等数十种高新技术产品。企业靠这些高科技产品优势巩固了市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75%以上,并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产品系列最全的硬度计生产企业。目前莱州市已有硬度计、台钳、内燃机摇臂、刹车盘、台钻、木工机械等靠科技成为全国性小行业中的“单打冠军”。
在科技与经济的相动中,更多的公办、民办科研所走上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去年全市科技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完成利税3.1亿元。目前,莱州市已有230多个科研所转变成这种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科技经济实体,形成了玉米种、白菜种、长毛兔、黄牛、无毒苗木、海湾扇贝、盐化工等10余个新兴科技产业群,为莱州产业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开放中求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兴衰。科技无地界,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采取过“封堵”办法的莱州人对此深有感悟。
“莱州的科技放到全国、全球的大盘子里看,不过沧海一粟”,莱州市市长张新起在展望莱州科技产业时认为,“科技发展不可囿于一地,莱州人不做井底之蛙,要充分挖掘我们的科技优势,同时注重吸收、转化外地的优秀成果,在开放中求发展”。
今天,生机勃勃的莱州开始与世界科技接轨。去年3月至今,莱州市派人专程到北京、西安、哈尔滨等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收集各类科研成果2万多项,根据莱州市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从中筛选出适合莱州发展的科研项目400项,从市长专项经费中拨款5万元,建立了“莱州市21世纪项目库”,并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免费为本市企业提供项目信息服务,目前已有3项达成转让协议。今年7月,莱州市科委信息检索中心正式开通,他们通过与山东省科委情报所联机,与全国14个大科技网实现联网,并联通国际互联网,每天接收近万条科技信息,并以此形成了动、静态科技库,同时也将莱州科技成果及合作项目及时推出。“两库”的建立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服务,避免了决策失误,今年以来,依靠“两库”,莱州市已成功引进科研成果23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