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龙头企业联手闯市场——山东省农产联推进农业产业化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如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龙头企业联手闯市场
——山东省农产联推进农业产业化述评
本报记者贾建舟刘磊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给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带来负面影响。
在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基地之一胶东半岛,相继爆发过牛蒡大战、青刀豆大战等,两败俱伤的结果使各蔬菜加工企业认识到,混战无赢家,必须加强协调,有序竞争。于是,一个名为“山东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席会议”(简称“农产联”)的组织,于1994年5月在莱阳市诞生了。3年来,这个组织在协调各加工企业利益、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协调避免无序竞争
在农产联诞生前,莱阳就已有了一个食品企业家协会。这个协会成立于1992年7月,当时,莱阳市的蔬菜加工出口起步不久,但已呈蓬勃发展之势。由于各加工企业互不联系,各行其事,企业间开始出现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或竞相提价抢购原料,或压低对外报价。为克服这种竞争中的无序状态,市政府指导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起成立了食品企业家协会。协会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企业不得抬价抢购原料,并统一出口报价,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莱阳市农产品出口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到1994年,莱阳加工企业收购原料的范围已扩大到省内外25个县市。同时,其它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发展起来,这样就出现了区域间抢购原料、争夺市场等一系列问题。为克服这些新出现的矛盾,莱阳市联合省内的其它6个县市发起成立了农产联,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跨区域联合,整体对外,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协调企业、基地的关系,联手推动山东省农副产品全面走向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统一对外避免价格大战
直到今天,莱阳的加工企业提起几年前的蔬菜大战,还是心有余悸。1992年,牛蒡资源紧张,龙大集团的2000亩基地被别的公司高价抢购,原料供应断档,未能按时完成出口合同,被外商罚款15万美元。1993年,宏富食品有限公司安排小白菜基地,后因货源紧张,众厂家纷纷抢购,迫使宏富公司也高价收购,结果原料收购价比成品卖出价还高,一个货柜就要赔近2万元。
农产联成立后,把协调价格作为重要工作,经过与会员企业反复协商,于1996年在35个会员企业中对重点出口蔬菜实行了出口最低限价,如芋头每吨1100美元,牛蒡每吨1500美元,菠菜每吨800美元。并且对出口质量标准实行明文规定,建立相互制约的制度,并邀请海关和工商等部门进行监督。出口最低限价的实行,使蔬菜出口价格的跌势得到有效的遏制,稳定在最低限价上。
      优化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针对部分加工企业争基地、抢原料的情况,农产联在各会员企业间进行了协调,根据生产需要和地理位置,适当划分了原料基地范围,各企业互相尊重对方建立的原料基地,不抢不争原料。同时,农产联还积极推动地处胶东的龙头加工企业到鲁西地区和中西部省份建立原料基地,扩大了原料供应范围。现在,安徽的蒜薹,河南的山药,河北的大头菜、胡萝卜,东北三省的土豆以及山东金乡的大蒜等都源源不断地运到各龙头加工企业,大大丰富了这些龙头加工企业的出口品种,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农产联推动会员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原料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组合,实现了区域间的产业联结和东西部地区的优势互补,既促进了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东部龙头加工企业的壮大。
由于蔬菜加工工艺比较简单,盲目重复建设的问题也较为严重。为此,农产联会同省计委、经委、农委等部门进行积极协商,制定了全省布点规划,以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
农产联自成立以来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吸引了许多非会员单位的县市和企业积极申请加入。现在,农产联的会员县市已由当初的7个发展到24个县市区,会员企业达到35家。农产联在这些县市区、企业之间积极协调利益关系,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1996年,农产联各会员单位共出口各类农产品17万吨,创汇1.7亿美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