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形式这东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3
第12版(副刊)
专栏:成山杯金台随感征文

  形式这东西
甲乙
做一个旧式文人,要具备四项条件。这四项条件是:一团和气,两句歪诗,三斤黄酒,四季衣衫。忘记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这段文字,也说不上它概括旧式文人的形象是否准确,反正是记住了,而且暗中玩味还挺有意思。
粗粗想来,上边说的“一二三四”,作为旧式文人的“包装”并不过分。虽然我没资格说这话,然而借题发挥一下,似乎也关系不大。如果具备上述四项条件,依我看,那还是很典型和很不错的旧式文人。其实更多的时候,某个旧式文人具其一二就很不易了。会“两句歪诗”而无“一团和气”算不算文人?无“四季衣衫”而能喝“三斤黄酒”的文人有没有?你说他做文人不够格?我看未必就那么绝对。
其实,形式这东西,往往是经不住推敲的。剃度削发就可以为僧为尼?不削发不剃度可不可吃斋念佛?说起外表和形式来,实际和信仰完全可以是两码事。乞丐穿上西服坐上汽车,未必一夜之间就能改了向人“伸手”的习惯;一个说话满嘴“垃圾”的人即便见了他的爹妈,也保不准要冒出“他妈的”来。形式的惑人,就像商品的包装,外表花里胡哨,可一旦你打开包装再看,很可能全不是那么回事。因此看电影《少林寺》,对那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印象颇深。不拘形式,不讲花架子,看实际行动,最好。
当然,必要的形式还是要讲。包装的讲究,的确有助于推销。表里一致当然好,如若表里不一,依我个人的主张,似乎舍外而求内更为重要。打个比方,譬如你是某领导,你应坐专车去开会而没有坐,你步行到会场后汗流浃背外加气喘吁吁,这没有关系。因为你还是领导,走路或坐车并不影响你讲话和作报告,你的属下并不会因为你没坐车而就不把你看做领导了。这丝毫不会有损或贬低你的形象和威信,说不定没有形式的车子相随,你的形象还会适当地高大起来。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同样有一个形式的问题。整日坐在办公室里,难免下情闭塞。出去走走,耳闻目睹,与听汇报看材料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其感受的不同,乃是往往能得到第一手材料。可是“第一手材料”的后边,还有一个真深入假深入和半深入在里面。基层下了,调查搞了,然而不能深入到群众之中,只是“蜻蜓点水”,接下来又没有什么举措,那么你说深入基层的这番调查研究搞不搞又有什么意思?或许有人要问:你到底要说什么?那么好,我把话挑明了,我说的是——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危害在今天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人们知否,只要稍一放松警惕,形式主义的细菌便会乘虚而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好不好?好。然而再好它也不过是一种形式,目的是通过这一形式去为群众办实事。如果下到基层而不深入人心,调查了而不研究,或研究了却无结果,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不见解决问题,谁又能说这不是新一种形式主义呢?
一代伟人曾把形式主义的表现开列了许多种,让人留神别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并告诫大家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出现形式主义。我拿旧式文人的“一二三四”写这篇小文,无非是提个醒儿,形式的包装无论如何完美,说到底,还是要看形式是不是做到了和“内容”的统一。(作者单位:群言杂志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