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半斤腻子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3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经济茶座

  半斤腻子的故事
冉永平
每年入冬前,楼里都要检修玻璃。
去年干这活的是房管部门的工人。给我家安完玻璃后,还剩一块腻子,他说:“你家是最后一户,我带回家也累赘,你留着用吧。”
今年进行了改革,把活包给了河北来的农民工。我家照例是最后一户,但干完活后我发现,他们连掉下的腻子渣都收拾干净,一点不浪费。我对妻子发感慨:“给自己干活,到底不一样,真节约。”
晚上刮风,总觉得哪儿漏风,起来一看,新换的玻璃与窗框之间露着半厘米的缝。原来,农民工为了节省成本,在窗框和玻璃之间少打了一道腻子。
第二天,翻出去年那位工人留下的腻子,早不能用了。于是,只好到玻璃店买了半斤腻子把缝勾上。
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
工人的活干得很到家,里外两道腻子,勾得严严实实,无可挑剔。我不知道安玻璃是不是有行业标准,但我想,如果有,他一定是按标准干的。遵循职业规范本身也是一种职业道德。过去学政治课,说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我想,遵守,特别是自觉地遵守规范、标准,恐怕也是其先进性的一种表现。
但是,可能是受我们多年的体制的影响,我们的工人对成本不看重。还剩半斤多腻子,怕累赘就“大方”了,慷了公家之慨。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工人是该省的没省。
农民工节省,连腻子渣都不浪费,看了也让人感动。任何一个社会,即使物质再丰富,浪费都该谴责,何况我们还远不发达。毛主席不是把浪费与贪污并列在一起,称之为“极大的犯罪”吗?因此,农民工的节俭很值得提倡。
但是,为了省半斤腻子,就不管你四处漏风,精细中就透出几许奸滑。细一算账,一户省半斤,十几层的一栋楼,上百户人家,这一省就省出不少钱。但是,这种“省”与收拾腻子渣的“省”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的偷工减料。在此,农民工是该省的省了,不该省的也省了。
国有企业效益不高,成本降不下来是个原因。这些年,人们对一些农民工颇有微词,缺乏职业道德的“奸滑”是主要话题,如卖注水肉、卖瘟鸡等等。通过这“半斤腻子”,我倒想,工人学学农民的精细,农民学学工人的讲职业道德,恐怕对双方都不无裨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