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痛惜你走得太匆匆歌坛从此失王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1
第4版(副刊)
专栏:花与人

  痛惜你走得太匆匆
歌坛从此失王酩
张丕基
11月28日下午接到中央乐团的同志打来电话,说王酩在散步中晕倒,现已送到中日友好医院急诊,情况很不好。我急忙赶去,在急诊室的休息厅遇到先我一步的晓光,他告诉我王酩目前情况很危险,症状和已故作曲家施光南很相似。由于王酩处于深度昏迷之中而不便作全面检查,只能用常规的抢救办法处理,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单。晓光再三嘱咐我一定要先做王酩夫人的工作,要有最坏的思想准备。
现在回忆起来,我这一切都是在麻木状态下进行的,怎么好好的一个人会突然不行了呢?王酩在医院的抢救室静卧了一个星期后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
这些天来我欲哭无泪,至今仍然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王酩生前的音容笑貌和我们将近四十年来从风雨同窗的学友到工作后志同道合的同行一幕幕的情景不时地闪现在眼前。老辈人说这是在托梦。
在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开学典礼上,作曲系除了我们几个从附中升上来的同学外还来了一个从外面考进来的新同学,叫王明发(即王酩)。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生源基本来自本院附中,要从外面直接考入本科极其困难。而这位新同学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不能不使我们这些苦读七年制附中才升入本科的同学刮目相看。
他很随和,待人又宽容,大家的关系很快就融洽了。由于他患过肺病痊愈不久,学校为了照护他而安排了一个类似亭子间的小屋让他独居。这个小屋后来成了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谈天说地、畅想未来的场所。
王酩学习很刻苦,基础课学得很扎实。复调是一门很难学的基础课,学好它既要有作曲的灵感又要有数学似的冷静头脑。我们都很惧怕这门课,而王酩这门课学得最好。
对于主课作曲他更是达到入迷的地步,一进入创作状态他经常是废寝忘食不能自已。记得有一次我们吃过中饭后还看到王酩一个人在琴房里狂奏,他忘了吃饭。他曾经告诉过我在以前曾由于要赶写作品而多次和女友失约,以至于女友在失望中另觅新欢,最后接到女友的来信竟是邀请王酩参加她的婚礼。
我对王酩作品的认识和注意是他在校期间写的一首女声小合唱《巧姐妹》,我当即被那种强烈的民族韵味,清新的旋律,别致的调性和节奏所吸引,至今记忆犹新。
毕业后王酩被分配到中央乐团创作组,这个音乐殿堂为王酩日后施展音乐才能、深入生活提供了条件。
王酩的创作是多方面的,他几乎涉猎了所有音乐领域,大到交响乐、歌剧、舞剧、室内乐,小到独唱歌曲、儿歌,为影视写音乐更是他得以和广大群众直接接触的捷径。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是王酩创作的巅峰,他的作品洒向祖国大地,甚至达到了哪里有歌声哪里就有王酩的作品,这虽然不能否认媒介的作用,但是更主要的是王酩作品的独有魅力所在。
我欣赏和拜读了他的大部分作品,使我深感敬佩的是王酩作品中民族性、大众性巧妙地结合而产生的创新意境。我们都是在西洋音乐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作品的创作技巧,但绝不是模仿和照搬,而是消化、吸收和融合。在同行中一致认为他的作品有特点;特点往往容易形成局限,但他的作品却没有这个局限,他的作品中的特点是以鲜明的民族性和大众性的融合,因此被群众所喜爱。这一点贯穿了王酩所有的作品。
他的作品没有因为大而写得繁杂和晦涩,也没有因为小而写得简单俗气。
我深感一个作曲家能在有生之年写出一两首广为人民喜爱和传唱的作品之艰难,但王酩却不止一两首,他有一批作品历经多年至今仍在传唱。他和乔羽同志在1984年为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合作的《难忘今宵》时至今日已十多年,但年年春节晚会都还在唱这首歌曲,而每次演唱都给人留有一种新的回味,这一点也可说明王酩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王酩在艺术上总是不断追求,七十年代后期港台通俗歌曲风靡之际,他大声疾呼要有我们自己的通俗歌曲,并随即动笔写出了一批有开拓性的和有自己特点的作品。
12月5日北京下了第一场入冬以来的大雪,王酩悄然地离去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北京音乐台这时放了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曾经说过“让作品说话”。我又一次听到他自己的声音,那无法忘怀、长留人间的声音。
雪下了很久,把京城都覆盖了,假如王酩在天有灵的话,应该感到欣慰的是老天也动了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