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在合作中自主——从上海贝尔看合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2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合作中自主
——从上海贝尔看合资
本报记者龚雯
编者按: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并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在合资当中,要重质量,重效益,重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我开发能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竞争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有远见卓识,从企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上海贝尔公司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我国30万家外资企业中,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一家突出代表。
今天,中国的程控交换技术与国外缩短了几十年差距,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整个通信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当中,上海贝尔功不可没。曾有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搞合资企业,就应该到上海贝尔去看看。一位曾长期主管经济工作的老同志说,他此生最感欣慰的事情之一便是办成了贝尔这个好项目。
上海贝尔的合资为什么能成功?它的实践,究竟能给走向开放的国内企业提供哪些有益启示?
探寻上海贝尔,既是探寻中国通信业从大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历程,也是探寻一条如何提高开放水平的引资道路。
      “市场换技术”,换的是先进技术,技术的先进性,是确保引资质量的基础
上海贝尔,工商注册号0008,系我国首批合资企业,正式创立于1984年初,外方为阿尔卡特比利时贝尔公司。时值开放早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合资企业的外方一般不愿也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拿给中方,他们或是将准备淘汰的送来,或是保留10至15年的距离。因此,上海贝尔到底引进什么样的技术,是摆在中方面前的首要问题。
彼时,国内通信业严重落后,数字程控交换机鲜为人知,而程控交换技术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其中,又以S12技术最为先进。
“以市场换技术”,要换就换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中方决策者果断选择了S12。为了确保技术转让的先进性、完整性和市场适应性,上海贝尔从谈判时就强调三个“必须”原则:“技术必须是最新的;生产必须最终国产化;中方必须控股。”在合同及技术转让协议中明确规定了技术引进的内容和时间表,并严格按此实行,不给技术就不发订单。具体合作中,程控交换技术仅次于美国的比利时方面一度不肯拿出核心的专用集成电路技术,但在中方坚持下,终于转让了上海贝尔最需要的技术。
目前,原合同中规定的各项技术转让内容均按期甚至提前实施,S12技术已全部引进到位。1992年,双方又将合同期延至2013年,技术转让范围扩大到所有通信领域,包括合同期内出现的一切新技术、新产品,从而为公司向产业化和更高技术层次发展提供了契约上和时间上的保障。
公司现任董事长李大来说,高新技术的引进必须立足高起点,起点低了,容易陷入“重复引进,重复落后”的怪圈。正是技术的超前性,使上海贝尔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技术的领先优势,为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夯实了基础,确保了引资工作的质量。特别是伴随程控交换机同时引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已从十几年前的3微米发展到0.8—1.2微米,大大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提高了国内通信设备开发的总体水平。
      只有消化吸收,才能切实掌握引进技术;只有自主开发,才能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上海贝尔人认为,引进不是目的,如果引进只是简单采购,只是盲目“拿来”,那将永远受制于人,永远围着外方转。只有对引进的东西全面切实地消化吸收,才能把人家的技术转化为自己的生产力,才能实现产业化和国内技术、管理水平的迅速升级。
要真正掌握引进技术,巩固引进成果,国产化是必由之路。
自成立之日起,上海贝尔就专设了国产化部,在有关部门和政府的支持下,从建立自己的原材料采购队伍、制定国产化计划和加速配套入手,以互惠互利、技术共进为前提,把大部分元器件和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放到其他厂家,并利用上海贝尔这扇窗口将一些元器件的国外制造商介绍给中国厂商,将国内生产的元器件推销到国际市场。此举明显加深了国产化程度,带动了国内近百家企业的同步发展,仅上海一地的配套企业就有30余家。现每年国内采购额逾10亿元。
谈到国产化,贝尔人总爱提及贝岭。
大规模集成电路是程控交换机的关键部件,但上海贝尔创业伊始,困难重重,而要实施需5000万美元投资的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引进,实在是难上加难,技术转让方亦表现迟疑。上海贝尔审时度势,于1988年与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组建了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把原由贝尔单独承担的S1240交换机专用集成电路引进项目交由贝岭负责。当时的市领导亲临现场办公,要求限期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不懈努力,贝岭成功生产出S12大规模集成电路,填补了国内空白,现已成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基地,跻身中国优秀微电子企业行列。
如今,上海贝尔生产的E型机国产化率超过80%,新一代J型机国产化率也超过70%,为之配套的9种产品,均已实现国产化批量生产,摆脱了大散件组装的被动局面。
国产化率的提高,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对平抑国内市场交换机价格起了决定性作用。80年代初,我国引进的程控交换机每线售价300美元左右,上海贝尔投产后,价格一下跌到200美元以下,现每线已低于100美元,这个价格,在全世界市场上也是最低的。1996年,公司投资1.72亿美元移师浦东,当年生产交换机达600万线,比原来的30万线增长了近20倍,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交换机生产厂之一。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平抑了价格,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公司高级顾问赵彭年说,现在国外电信商要进入中国市场,就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售价,不得不转让更多更新的技术。
技术引进了,掌握了,并不意味着合资到此为止了。上海贝尔人认为,如果不加大自主开发,引进的先进技术也会很快落伍。只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做到自我创新,才能紧跟日新月异的国际高科技,才能在竞争中握有发展的主动权。所以,从1992年起,他们就着手建构自己独立的科研开发体系。
贝尔人对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公司要从销售收入中提取6%—9%的经费用于技术开发,去年科研实际投入高达2.3亿元,今年预计要4亿元。
副总经理助理袁欣说,自主开发,关键在人。公司有科研人员400余人,占员工总数的1/5强。他们在比利时独资设立了上海贝尔欧洲开发中心,选送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参与中心的项目开发,一方面做到了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高科技人才这笔宝贵财富。公司先后派出1000多人次的技术、管理人员赴国外培训,邀请了300多人次的外国专家来国内指导。公司的运作现已全面由中方人员执行,管理层中的外籍人员,已由初创时期的数十名减至两名。他们还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今年承担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就多达14项。
多种形式的开发创新,使上海贝尔取得一系列成果,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并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他们自行研制的5X版软件交换系统,在国内首次提供了符合中国标准的24位7号信令系统,冲破了发达国家在此技术上的对华封锁;S12远端用户模块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国内普及;S12新版二级三级时钟获199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唯一的一等奖;他们还将在全国首家联网开通话音、数据、图文等业务的综合服务……
上海贝尔的体会是:通过自主开发,不仅充实了自身技术实力,由单向技术转让走向联合开发,而且在与外方的合作中变得更为主动,避免了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公司高级顾问杨明干说,过去,外方反对我们开发交换机硬件,但当我们开发成功了新用户板技术后,外方态度大变,一再表示愿意在硬件开发上与中方加强合作,包括联合开发。
      以我为主,最终是为了促我发展,使中外合资成为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上海贝尔成立时,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占股60%,阿尔卡特比利时贝尔公司占32%,比利时合作发展基金会占8%。13年后的今日,这个比例丝毫未变。
贝尔人认为,合资的成功,较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方控股,这是贝尔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他们说:小事情上我们决不纠缠,但控股这个大原则我们决不让步,像通信这样的支柱产业,中方应当坚持控股。
控股只是手段,如果不能带来效益,控股就会失去意义,以我为主,最终是为了促我发展。十几年来,上海贝尔没有躺在那份控股权上,而是一面壮大企业,一面促进全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有成分的发展,使合资这一混合制经济在贝尔真正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据上海市外资委介绍,13年来,上海贝尔注册资本历经4次增加,现已达1.2亿多美元,比最初的2280万美元增了5倍多。企业总资产达10亿美元,其中净资产增长了18倍,达4.2亿美元,浦东新厂就是其历年积累的资金所建。截止到去年,上海贝尔累计上交国家税收40亿元人民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3,销售额累计27.7亿美元,人均销售约35万美元,比国外同行高出2—3倍。初步统计,上海贝尔通过分红、缴税和现存净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了近50倍。面对上百家国内外同业竞争,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均稳居首位,且已连续6次蝉联“全国十佳合资企业”称号。
国有控股,以我为主,促使上海贝尔在很多问题上站得更高。他们认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不仅仅指某个企业实现规模生产,还意味着所有相关企业共同发展;合资,不仅仅是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借助合资带动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全行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
据了解,在为上海贝尔配套的近百家国有企业中,不少是因贝尔的订单而扭亏为盈,而与贝尔的联营合作,也使大批国内企业转换了机制,搞活了经营。贝尔还无偿地将认定的国产化开发厂家推荐给华为、大唐、天津日电等国内同行,推动了全行业发展。
上海贝尔为社会提供了约2万个就业机会,仅贝尔本身就吸纳了全市近800名下岗职工。他们为全国各地培训了近2万名用户,这些人中,有相当数量已是当地邮电通讯业的领导或骨干。还有部分技术人才流动到其他国有企业,成为技术中坚。
去年,上海市第二支柱产业(通信)工业总产值为150亿元,上海贝尔一家即占55%,达82.6亿元,如若加上为其配套的其他相关企业的相应产值,比例还要高。贝尔的辐射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在成立之初,上海贝尔就强调赋予合资企业独立的采购、销售、财务权力,这些权力不属于中方或外方的任何一方而属于公司,这样,避免了“利用外资反被外资利用”的现象,避免了企业的短期行为。目前,公司需要的每种材料基本上都有2—3家供应商,以便择优选择。市场营销网络初步建成,拥有20多家国内分公司和3个海外办事处,共计在全国开通2000多个程控电话局,总容量近3000万线。至去年底,出口创汇达1.2亿多美元。
论技术和管理,上海贝尔已与国际接轨;论规模和效益,上海贝尔也已连创佳绩,那么,它的合资是不是可以就此画上句号?
公司副总经理冯大慈说,从总体上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著名大企业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尚有很大差距,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正视这一现实。合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程,独立自主并不排斥继续“拿来”,中国通信业包括贝尔能有今日,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只有不断地借鉴和利用当今世界一切先进成果,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才能去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挑战。
坚定地“拿来”,积极地自主,有效地发展,上海贝尔,任重道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