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伟哉,斯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4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伟哉,斯人!
文艺评论家阎纲
屈原是最早的诗人,司马迁是最早的作家,都是中国文学的祖师爷。两千年来真正称得上作家的包括当今不愿玷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称号的人,没有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人格神。为了天人合一,为了历史的公正,他们忍人之不能忍,为人之不能为,最后把命搭了进去。为了汉室江山,司马迁艰苦备尝,献计献策,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反而被武帝处以腐刑羞辱一生。鲁迅是二十世纪的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仅十字,说明他真正理解司马迁。
书写千年历史,却无自己一字。司马迁的生平资料很少,他的几番大灾大难语焉不详,他怎么读万卷书怎么行万里路模糊不清。李陵一案,真降还是假降,是不是为叛徒辩护,聚讼纷纭。
正由于此,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司马迁》的策划、编剧、拍摄而且公开播放实属难能可贵。特别是后部分,情到深处,更觉太史公精神之伟大。在某种意义上,这部作品的出现填补了一个空白。
由于有《报任安书》在,所以任安必须写好,也就是必须把任安和司马迁之间的关系写好,在资料太少的情况下,这是很困难的。最值得称道的是编剧在司马迁和任安二人间的思想冲突所导致的戏剧冲突上颇下功夫。性格冲突上的大起大落合情合理,从理解到不理解,再到友谊成熟,完全理解,不仅跳出“无冲突”论的模式,而且脱去一味“拔高”的俗气,司马迁的形象光彩照人。
当然,关键在于既是历史地又是文学地梳理好司马迁和汉武帝的关系。司马迁写《史记》,就是为了给当朝以至后世君主留下资治通鉴。敏锐的司马迁已经观察到权力无限膨胀的危险,汉武帝已经把老祖宗立下的招贤纳谏的规矩忘得一干二净,他要写一部历史教科书给君臣们上上课。他的办法是以史为鉴,大力倡导先皇的治安策,“循法而治”,反对酷刑,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以便有效地限制皇帝权力的扩张。汉武帝是封建中央集权制走向巩固时期的代表,竟然恢复了汉文帝明令废除的“诽谤妖言罪”和“祝诅罪”,大开杀戒,一杀就是三百多人,冤死百姓数万!按律,司马迁得掉十个脑袋,汉武帝却只给他来了一刀(想终生打掉他的雄气,然而枉费心机),而且给了他“中书令”这个在知识分子看来相当不低的职称,并且恩准他闭门修史坐在家里享受专业作家的待遇,这也是汉武帝开明的一面。我觉得电视剧《司马迁》里没有把汉武帝简单地当做暴君处理是非常郑重的,它给了司马迁死不足惜却又忍辱含垢以可信的背景和施展的天地。
这部连续剧完成了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即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忠君爱民以及他们敢于直谏、敢讲真话的刚正不阿在“圣帝明君”手下很难幸免的悲惨命运。固然,第十七集里汉武帝检讨自己“好大喜功”,并懊悔不迭。然而,编剧和导演在这个人物的“暴君”与“明主”的感情冲突中刻画出他的反复无常、好大喜功而又拿不定主意的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正是在这种没边儿的折腾下司马迁活受罪,接二连三地受折磨。如此说来,没有汉武帝也就没有《史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