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史与诗的融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4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史与诗的融合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孙武臣
尽管电视连续剧《司马迁》在史诗的规模与气度上还有其令人不大满足的缺憾,但我认为它仍然是近些年来历史题材的作品中优秀的作品,“史诗”与“诗史”的特征,二者兼而有之。
写司马迁主要依据的史料,是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为李陵辩,下狱,无钱赎身,受宫刑,发愤著史等事件构成了《司马迁》的基本故事框架。在此基础上,在符合历史的真实的前提下,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艺术真实的前提下,作者又设置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并为他们编织了、展开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与细节。如郭穰、樊广、李三等人物的设置与性格表现,都衬托了司马迁性格中的人格力量的内涵。我以为《司马迁》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除司马迁是作者重点刻画并取得成功的人物之外,汉武帝是作者着墨较多、刻画得也较成功的另外一个人物。这是一个较为开明的皇帝。他在位五十多年,国事昌盛,尽管他的治理国家的才干在剧中还缺乏更充分的表现,但他的以史为鉴,以民为本,广纳人才,愿听进谏等明君所应具备的素质还是得到了充分表现。当然与之相对的,皇帝所不可避免的一意孤行,狂悖荒唐,喜怒无常,疑心重重等性格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得相当充分。而这两个方面恰如水乳般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汉武帝这个极为丰富复杂而又不可多得的统治者的性格。
应该看到,对人物性格的揭示与对历史、文化及人生的深刻反思紧密纠结在一起,使得这种深刻的反思意向成为这部剧作宏阔构思的艺术支撑点,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含量,增强了作品审美意蕴上的历史厚重感与人生沉重感。看得出不论是写实还是虚构的部分,作者是不满足仅仅去追忆过去,而是力求用现代意识去烛照往昔的岁月,从逝去的岁月生活中回味、发掘出带有恒久性的意蕴来,使悠久的历史发出新的回声。
如果《司马迁》有什么不足,我感到对司马迁性格的文化解说似乎还不足。这大约与对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对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以及对他游历通都大邑名山巨川的经过、对各地的史迹及遗事采访等等描写不够充分有很大关系,而缺乏了对司马迁的博物洽闻和文化制约的描写,就不易充分表现他能够写成一部不朽著作的艰苦卓绝的精神和文章巨匠的能力,也不利于使司马迁的形象更加完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