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只盼明年会更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5
第2版(经济)
专栏:牛年岁末走农家

  只盼明年会更好
本报记者江夏
编者的话:年头岁尾,我们组织记者利用工作机会到各地农民家里访问、采访,写回一组稿件。目的是想透过记者的眼,汲取农村生活中一个小小的横断面,向读者提供一个认识农村、了解农村和农民的窗口。文章力求短小、客观、真实,能够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
12月5日上午,安徽省肥东县,雨落得正急。地里的稻子已经收过,新种的麦子也出了苗。迷蒙雨雾中,冬天的田野显得湿润而安详。踏着满地的泥泞,记者随意走进了合(肥)蚌(埠)路边一个没有围墙的农家院。
一打听,这里是路口乡蒋岗村。58岁的女主人殷凤麟,把我们迎进了她的家。
这是四间并排相通的砖瓦房。屋角囤有存粮,墙上挂着几只腌好的鸭子,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已经不新的柜子、沙发和电视机。女主人身上的衣服、棉坎肩至少有七八成新。听见大家说她家家境不错,识文断字的殷凤麟有点不好意思,“这房子是四五年前盖的,电视是两个女儿凑钱买的,也有五六年了,可平时很少开,怕看多了交不起电费,电费要一块二一度呢。”
殷凤麟告诉我们,她的儿女们大都自立门户了,现在家里还有5口人,老伴儿陈贵鑫,病在床上的婆婆,还有儿子小两口。家里有4亩田,种了稻、麦、油菜,还有少量花生。
“忙了一年,今年收成怎么样?”
“今年受了虫灾,稻子收浆的时候,成片地倒,差不多减产一半,只收了1000多公斤稻。”
“日子过得还好吗?”
“马马虎虎。年成好就好过些,减产了就紧张些。粮食有,菜是自家地里的,油菜籽换油吃,养鸡下蛋,卖了钱买盐,吃饭是没什么问题,就是手里没有什么余钱。”
“卖了粮食,不是能得些钱吗?”
“粮食倒是卖了八九百斤,可没拿到钱,因为全抵了税费还不够。”
问起她家的其他人,殷凤麟说,老伴儿2月份就到合肥去了,现在在一个建筑工地看门,农忙时才回来。儿子、儿媳在淮南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听她说,因为村里没有企业,又缺少其他致富门路,村里的青年人大都出去打工了。近的到合肥,远的去上海,有的卖力气,有的凭手艺,挖土方,当小工,还有的进厂当了临时工。特别是现在,正是农闲季节,家家差不多都是只剩下老人。
“现在您还有什么着急发愁的事吗?”
“有呀。去年娶了个儿媳妇,借了1万多元的债,为了早些还清债,老伴儿60多岁了,还要出去找事做。”
问起来年的打算,殷凤麟迟疑了一下说,明年还不是一样,种好家里的田,老头还是出去找事做,孩子们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家里不准备添置什么,最大的希望是欠人家的钱早一天还上。
听说在当地娶个媳妇花销万把元,还不算铺张。可是这足以使原本经济来源有限的农家几年喘不过气来。不管怎么说,还是年年生活都有改善,日子才过得有奔头。
阵阵饭香飘来,我们正打算告辞,碰巧这家的户主陈贵鑫冒雨而归。问他在合肥每月能挣多少钱贴补家用?他说,原来答应给400元,可是到现在还一分钱没拿到。应我们的请求,他取了卖粮的条子和负担卡给我们看,自己站在门口,看着下个不停的雨念叨着:“先是不下,现在再下得狠了,麦子、油菜的根会烂的……”听到我们祝他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直面有忧色的陈贵鑫咧开嘴,无声地笑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