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97文化版回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4
第10版(文化)
专栏:编者的话

  ’97文化版回眸
90年代高雅文化的复苏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教科文部创办这块文化专版的时代背景。这里的“文化”不仅是指文艺、出版、考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且包括大众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的变迁,对各种流行的社会现象作出文化层面的剖析。办一块“大文化”专版,是创刊5年来我们与热心读者的共识。
今年文化界盛事不少。100年前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出版业的诞生,陈原先生的“名家特稿”梳理出它的大小两种传统:小传统是出书;大传统是兴办电影、文具、玩具、学校等配套文化设施,以全方位的文化产业推动民族的科学文化启蒙。商务印书馆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在第二个百年能不能再写辉煌,实质上是出版界乃至文化界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营造“大船”的问题,这将是明年文化版关注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20周年,本报记者的述评及社科院专家的特稿披露了学界在价值规律、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区建设、市场经济等重大问题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并提示了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趋势。三峡大坝截流成功,库区文物的安危牵动着炎黄子孙的心。本版记者沿江走了十多个发掘点,夜宿猪圈隔壁,采写这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广州、香港等地报纸予以全文转载。每年出一块最佳邮票评选专版是惯例,今年本报再次浓墨重彩描述国人如何向世界呈上一份精美的“国家名片”。王府井闹市区发现古人类活动遗址一事曾经沸沸扬扬,本版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报道和评述。此外,政府大力提倡的“文化下乡”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我们都有生动又具力度的反馈。
本版曾较早关注大众文化的走势,今年又围绕对大众影响较大的各种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条分缕析,包括商业标识的价值理念,社会用语中的鄙俗倾向,从胡同到大杂院对居民道德的影响,打工族如何在家乡充当新观念的传播者,玩具的民族文化内涵,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冲击,属于科学家的科学与属于大众的科学,从“书斋文化”到“客厅文化”,等等。
近年来各种媒体普遍开设书评专栏,本版“书香一缕”的特色在于适合非专业阅读,书评注重思想与诗情的融合。本版介绍过的若干本书后来大都荣获今年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其提名,表明我们几个小编辑的喜好与专家和大众的眼光相去不远,这是我们的欣慰。这类书包括:《地球家园》、《东部热土》、《人生价值丛书》、《张岱年全集》、《飘扬的党旗》等。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命题,为跨世纪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明年的文化版将围绕这一命题,组织系列述评及个案探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