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年关时节话捐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5
第6版(国际)
专栏:文明公德在国外

  年关时节话捐赠
本报驻美国记者李云飞
每年一到12月,记者站的信箱里便不断收到要求捐赠的信件。这些来自各种慈善组织的信件,内容大都是详细地介绍该组织的情况,言辞恳切地向收信人提出捐赠要求。
这些来信所提出的要求有人响应吗?不仅有而且还不少。据一项调查统计,1996年美国全国各种捐赠的总数达1510亿美元,其中个人捐赠占绝大部分,以公司或基金会名义捐赠的只有300亿美元。圣诞节前的这一个月是捐赠活动最集中的月份。这期间大约有71%的美国人参加捐赠活动,平均每人的捐款数为54美元。人们捐赠的动机主要是出于对社会上不幸群体的同情和感到自己应该对社会有所回馈。
美国的慈善组织有100多万个,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助贫济困的组织,也有研究机构、文化艺术团体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组织等。这几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但是贫富差距却进一步扩大了。1996年美国中等家庭的收入为35492美元,这年的贫困线是四口之家的年收入为16036美元。如果收入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就属于“非常贫困”之列。1996年“非常贫困”人数从1995年的1390万增加到1440万。至于无家可归者,全国的人数在200万至300万之间。这么多贫困人口的救济问题,光靠政府显然是解决不了的。
在美国,一般人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就乐于捐赠,在此气氛下,一些腰缠万贯的富翁自然成了捐赠大户。据说他们除了要争财富排行榜上的名次,还要争捐赠排行榜上的名次。最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创办人特纳答应捐赠给联合国10亿美元,对其他富豪就造成了一定压力。从历史上看,美国一些著名的基金会、思想库就是由洛克菲勒、福特等家族出资建立的。美国许多学术、文化、艺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的资金部分甚至全部来源于社会各界的捐赠。这些机构也都各有一套吸引人们捐赠的办法。
美国大约2/3的家庭有能力也乐于捐赠,另外1/3的家庭或者有心无力或者本身就依靠赈济度日。总起来看,美国在捐赠方面有较好的社会氛围。要造成这样的风气一靠舆论推动,二靠政策鼓励。作为政策方面的体现,政府对所有捐赠一律予以免税。
当然,社会上也有人弄虚作假,趁机骗钱的。为此,有专门的非赢利机构提供咨询,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报纸上也不断提醒人们在捐赠以前要好好了解一下情况,尤其不要一看到那些要求捐赠的信就提起笔来开支票。
(本报华盛顿12月1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