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治理淮河改变了清河湾的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7-08
第2版()
专栏:

治理淮河改变了清河湾的面貌
新华社记者 秦聿震
安徽省淮河北岸北淝河下游清沟一带,人们都称为清河湾。记者最近访问了这个地方。当记者进入清河湾时,田野里的高粱生长旺盛,像小山一样的麦草堆层层包围着村庄。农民们正忙着锄地和打场。
清河湾约有二万亩肥沃的土地,盛产小麦和黄豆。淮河支流北淝河河床淤塞,这个地势低洼的地方,每逢落雨,河水就漫溢成灾。十几年来,清河湾没有收过好庄稼。往年的夏天,人们在这里只能看到一片汪洋的大水,房屋倒塌,树木淹死,村庄像围在水里的孤岛一样。住在此地的农民,十几年来过着困苦的逃荒和捕鱼的生活。治淮工程开始后,逃到外地的农民回来参加了治淮。去年春天在北淝河下游四方湖的地方筑起一座拦河坝,开挖了淝澥引河,从此解除这一带十几年来的水灾。去年和今春虽然又落了大雨,洪水很驯服地经过淝澥引河流入澥河,清河湾去秋今春都是十几年来没有过的好收成。去年秋天黄豆每亩一般能收一百斤以上,好的能收二百斤左右。今春小麦每亩收一百二十斤左右,最好的收到二百多斤。据杨台子、吴巷子等四个村的统计,去年秋天收到黄豆和绿豆六十多万斤,今春又收到小麦近百万斤。丰收之后,农民开始修盖房屋,购买农具和牲畜,据以上四个村的统计,去冬和今春买牛一百二十多头,马和驴五十多头,还买了十几辆大车。农民们生产积极性也空前提高。今春麦田普遍锄了一遍,春地犁了三遍到四遍,耙了六遍到八遍,高粱每亩施肥三千多斤,高粱苗现在已锄过五遍。所有这些,都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特别是去年农民受到了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教育,杨台子、吴巷子等四个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就有一百五十多户,占这四个村的总农户百分之四十以上。入社后,农民生产劲头更大,社与社之间订出了深耕细作、田间管理、施肥除草等耕作计划,热烈开展了劳动竞赛。记者访问了劳动竞赛优胜者的杨台子村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治淮一等模范高廷贺笑着告诉记者:“我们社里挖了二十九万斤塘泥,积了十几万斤灰肥,高粱锄了五遍,高粱长得很好,绿豆和芝麻地里每亩又上肥二千五百多斤,所以我们得到了优胜。”
最近,国家又在清河湾附近的曹老集设立了拖拉机站。这给清河湾农民鼓舞极大,纷纷前往参观。“治好淮河拖拉机又来了”、“快入合作社吧,要把零地聚成大块地,拖拉机才能开呢”、“没有国家的工业化,那能有拖拉机呀”。农民议论纷纷。现在农民正把新收的小麦晒干扬净,准备把余粮卖给国家,据杨台子、吴巷子等四个村初步统计,预售小麦达四十六万多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