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两岸文化交流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12-29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两岸文化交流回顾
张平
去年以来,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弘扬民族文化、共促繁荣的良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的主流之一,就是传统戏曲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络场面。一年来,传统的民族戏曲节目在台湾舞台上出现持续热络的文化现象。距今12个月前的台北舞台上,以山东京剧团为班底、全国戏曲比赛荣获金奖的名角加盟的金奖京剧团,连演11场,几乎场场满座。仅在一周之后,中国京剧院接踵而来,他们与台湾京剧同仁联袂登场,在同一剧院又连演9场,还是一票难求,热情如故。今年传统戏曲团体赴台的有上海淮剧团、上海木偶团、广东汉剧院、福建省梨园剧团、江西京剧团、广东潮剧院、昆剧艺术团、安徽省徽剧团以及由天津京剧团为班底由梅花奖得主加盟的梅花奖京剧团,此外还有赴台执行教学任务的两批戏曲教师。在即将告别1997年的时候,对于台湾戏曲观众来说,又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这就是由上海昆剧团、北方昆剧院、浙江京昆剧院、江苏苏州昆剧团和湖南省昆剧团共同组成的昆剧艺术团,在台湾12天内,连演14场,又使台湾掀起了一场热浪滚滚的昆剧热潮。昆剧虽然是我国戏曲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但是台湾观众对昆剧并不十分熟悉。然而,在一个个昆剧名角交相辉映之下,东吴大学、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艺术学院等学生群中,出现了谈昆剧、看昆剧、唱昆剧为中心的热门话题。此次昆剧首次赴台演出,出现了年轻人与中老年人争购戏票的现象,这在台湾戏曲演出中也是十分罕见的。说明台湾的年轻人不仅仅是前卫艺术的热心观众,不仅仅是歌星、影星的追星族,同时还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热情观众。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的主流之二,是民族器乐出现了频繁交流的可喜局面。在祖国大陆赴台交流的项目中,民族器乐有36项,242人次,分别占赴台文化交流总项目和总人次的22%和15%,高于前一年同期。而从台湾来祖国大陆交流的民族器乐项目也有飞速发展之势。一年来,台湾南北两大民乐团体——台北市立国乐团和高雄市实验国乐团分别于今年春天和秋天来访。前者先后在杭州、南京、无锡、北京、西安等地演出后,还应邀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后者首次来北京演出,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和民乐专家们的一致肯定。他们上演的节目中,有不少是大众十分熟悉的节目,比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刘天华的《光明行》以及谭盾等当代作曲家的名曲等。一年来,台湾文艺团体和文化经纪公司,对民族器乐交流的热情越来越高,仅台北市立国乐团邀请祖国大陆赴台交流的项目就有14项、32人次。其他如传大艺术有限公司、管弦乐研究团、新象文教基金会、草山乐坊、摇篮文化公司等都不甘落后,为促进两岸民乐交流而尽力。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的主流之三是艺术教学交流已呈不可阻挡之势。由传统戏曲专业骨干赴台执教,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向深层发展的体现。至1997年下半年,已经是第七批教师赴台执教,已有140多人次,传授剧目已达120多个。由前几年的京剧单一剧种教学,发展到现在已有梨园戏、昆剧、杂技等艺术门类,可以说形成了以京剧为主体的综合门类的教学进程。1997年台湾各类大专院校邀祖国大陆专业人员去教学的有31项,达41人次,与前一年情况比,有明显的增多趋势。现在祖国大陆有些院校已开始请一些台湾教师为客座教授,讲授一些专门课程。同时,台湾的莘莘学子,热切地要求来祖国大陆各高等院校深造。但是,由于台湾当局对祖国大陆的学历迄未承认,所以现在这批台湾学生,多数还是进修生,至于本科生硕士生等还很少。但是,既然两岸交流的大门已经打开,台湾青年学生来祖国大陆攻读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
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应该有高远的眼光来看待两岸的文化交流。希望台湾有关部门少将文化与政治挂钩,不要动辄就把一些很有意义的交流项目给“毙了”。如果把赴台人员多的项目就视为“谋我”意图,那么,两岸文化交流还有多少必要可言呢?希望海峡两岸的天空,通过同胞之间的文化交往,出现“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的好天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