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贝多芬故居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07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贝多芬故居随想
李景端
波恩虽贵为德国首都,实际上只能算个中等城市,它既没有宏伟的高楼大厦,也很少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就连相当著名的波恩大学,也没有一座完整的校园,而是把各个院系,散落在好几个街区。但波恩有个地方却是令人去了一次就永远忘不了,那就是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故居。
一座假三层的欧式小楼虽称不上多么考究,但在18世纪也算有点气派,因为贝多芬的祖父毕竟当过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乐长,只是因他父亲酗酒,家境才日益贫困。如今这座小楼陈列着伴随贝多芬一生57个春秋的许多实物,有他童年的用具,钢琴、管风琴等各式乐器,大批乐曲的手稿,还有他生前的一缕头发,以及备受后人猜测收信人是谁的三封无名情书的复制品,等等。最引起我关注和感动的,却是贝多芬耳聋后仍坚持作曲的经历。
贝多芬青年时就患有耳疾,32岁时耳疾加重,到49岁时听觉完全丧失。不难想象,耳聋对于一个从事听觉艺术的人来说是个多么残酷的打击!他想过自杀,并写下曾名噪一时的《海利根遗嘱》。但艺术家的责任感唤醒了他,使他醒悟:“不能什么都没创作就离开这个世界。”他决心向命运挑战,“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在完全耳聋的条件下,他发愤作曲和参加演奏,终于写出了《第五(命运)交响曲》和《第九(合唱)交响曲》等一批传世的不朽名作。展品中有音符涂改的大量乐曲手稿,上面还有许多只有贝多芬自己才认识的记号。据讲解员介绍,贝多芬听不见自己作的曲,完全凭自己的记忆和乐感写谱。这需要多么惊人的毅力!首场演奏第九交响曲结束时,全场掌声如雷,可他全然不知,直到别人扶着他转身向听众答谢,他才知道自己成功了。
走出贝多芬故居,我在想,人的一生,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命运的挑战,成功、失败;顺境、逆境,都有个如何面对的问题。贝多芬如果不是及时地醒悟到“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敢于同耳聋作斗争,那么在人类音乐史上就不会出现这颗耀眼之星。命运的转折,往往就在“一念之差”,勇敢选择战胜自我,才能成为强者。贝多芬是这样,众多其他成功者又何尝不是这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