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美德源于“自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07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美德源于“自私”?
草木
自达尔文的学说问世,生物学与探究人性发生了很多瓜葛。
不少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进化理论映证了人本性自私这一古老的命题。“物竞天择”的概括说法把个体乃至物种之间的关系完全描述为竞争,把自身的存在和他物的存在对立起来,与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笔下的所谓“自然状态”同出一辙。托·亨·赫胥黎1893年在题为《进化与道德》的演讲中表示反对“我们时代的狂热的个人主义企图在社会中实行类似于宏观自然界那套(竞争法则)”。但是,他着重地说明了自然界生存竞争中“无情的自我伸张”和“对所有竞争对象的排斥和践踏”,并说“道德过程是与它的抗争”,可见他认为自私自利不言而喻是符合“自然”的。后来更有些著名生物学家宣称说道德“是生物学进程中……偶然生成的一种能力,极其蠢笨”,说我们要克服的,乃是“亿万年对自私的选择”。理查德·道金斯(R·Dawkins)的颇有影响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似乎更加强了“自私”说的势力。像其他许多人一样,道金斯先生并不欣赏自私和狭隘,但想到主宰我们的是那些一门“心思”维护自身“权益”的基因,不免要喟然兴叹:“我们不过是求生存的机器——是盲从于既定程序的机器人,我们的存在只是为了保存那些被称为‘基因’的自私的分子。”以“科学”方式论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种种说法流传颇广,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耳闻。
人们不太知道的是,另有一派生物学家认为德行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他们认为:人类天性中一切在道德上美好的品性,如利他主义或不自私、爱心、慷慨、同情、感激、慈悲、合作精神、讲信义等等,其根本的心理基础也是自然选择所造成的进化过程的结果。这方面的专家麦特·瑞德里(M·Ridley)1996年的新书《美德之起源》就持这种观点,用他的话说:“自私的基因(可能)通过无私的个体来达到其目的。”
他指出,因为具有感情和动机倾向的基因在人体内以复杂的方式结合,各种类型的个体都有可能出现。而具有坚实基因基础的心理倾向会渐渐成为造成进一步心理进化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有关黑猩猩等类人猿群体的研究表明,人类最精妙的情感如恼怒、负疚、惭愧、感激、诚实、宽容等都可以被视为适应环境的特点。他列举了三点理由论证“美德”何以在进化过程中产生。首先,有“亲缘利他主义”。不惜牺牲自身而帮助他者的基因将得到散布,如果这种牺牲使有亲缘关系也即有大量相同基因的其他个体得以保存并繁衍。在动物中这种亲缘利他主义很普遍,而在人类中则上升为自觉的情感和动机。其次,有“互助的利他主义”。付出代价帮助他者的基因享有和日后对此做出回报的其他基因共同进化的机会。第三,也许也是最重要的,是所有类人猿社会都存在的“群体关怀”现象。它表现于爱恋和关怀等情绪。群体内每个个体,用研究黑猩猩习性的德·瓦尔的话说,“都关系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质量高低”,而只有整体质量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群体能在所谓“群体选择”过程中长存下来。当然,似乎是因给群体带来好处而被“选择”、从而保留下来的特征往往也能给群体内竞争的个体带来好处。
也许,进化论中的“美德”说和“自私”说一样难免有伪科学之嫌。从这些科学家的论证语言看,基因就像是一些精于计算效益的企业家或经济学家。这未免太“现代”了一点。人们有理由怀疑这类科学理论在多大程度上仅只是已有的社会和伦理观点的变调而已。但无论如何多一种说法毕竟有益处,因为听听专家们论述美德是存在的必需,至少能使我们能更看清形形色色的人性自私论的狭隘和偏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