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1996年四季度,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神州大地出现了一次集中销毁邮票行动——销毁邮票为哪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04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透析

  1996年四季度,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神州大地出现了一次集中销毁邮票行动——
销毁邮票为哪般
本报记者冉永平
成吨邮票化纸浆
1996年9月,邮电部通过新闻媒介透露,邮电部将首次在全国范围统一销毁一批1992、1993、1994年的纪特邮票。
1996年10月24日,北京在全国率先拉开了销毁邮票行动的序幕。数吨已事先被裁成条状的邮票在邮电部监销小组的监督下,由北京邮票厂运往北京市大兴县光明造纸厂。邮电部监销小组最后一次验明被销毁邮票的品种、数量后,成袋的邮票被倒入化浆机。几分钟后,白色的纸浆从化浆机里流出来。不到两小时,首批销毁的这数吨邮票全部化为纸浆。11月15日,北京再一次销毁邮票,这一次千万余枚邮票在各有关方面监督下,被投入造纸厂的巨大蒸球内。之后,掺杂着稻草的火碱水注入蒸球。很快,上千万枚邮票淹没在沸腾的蒸球内,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北京开始“销毁行动”的同时,邮电部的其他几个监销小组,分赴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等地,全国范围的销毁邮票行动随之开始。
1996年11月21日,随着山东省最后一批邮票在济南市乐山小区供暖锅炉中被焚毁,全国除西藏(因库存邮票不多,被邮电部特许不参加行动)、台湾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完成了邮票销毁任务。
为何大规模销毁邮票
据集邮界权威人士介绍,在建国初期,我国也曾销毁过一批邮票,但那次销毁的是国民党时期发行的旧邮票。因此,销毁目前还流通的新邮票在我国尚属首次。为什么要如此集中地、大规模地销毁邮票?据主管部门的人士介绍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
一是部分邮票的面值太小,如1分、1分半、2分、3分、4分的邮票,已越来越不适应现行的邮政资费。
二是1992年至1994年的纪特邮票发行量过大,明显供大于求,出现大量积压。这使得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各级集邮经营部门的库房更加紧张,并占压了这些企业的资金,影响了集邮业务的开展。同时,一些部门为了消化包袱,采用违纪行为,低于面值向社会销售邮票,或采用搭售方式,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者购买,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中国邮政及中国邮票的形象和信誉。而且,由于上述原因,集邮市场也很难启动,不利于健康发展。
记者也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此次销毁的多为纪特邮票,而一般的邮政窗口纪特邮票并不多见,既然集邮市场供大于求,何不拿到邮政窗口去销售?这样总可减少浪费。针对这一观点,权威人士解释说,对纪特邮票,邮电部规定,销售期为一年。超过销售期的邮票不能在邮政窗口销售。因此,为维护国家政策的严肃性不能采取这种办法。
是无奈之举还是明智之举
一些人士认为,之所以会导致大量邮票积压,并最终导致1996年的大规模销毁邮票行动的发生,是由于有关部门对1991年邮市的过热缺乏冷静的分析。1990、1991年,由于经济大背景的影响,资金相对集中于邮市。特别是1991年,邮市异常火爆,但其中不乏虚假繁荣成份。1992年,发行部门加大了纪特邮票的发行量。但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投资渠道出现多元化,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矛盾,形成邮市的低迷。因此,这些人士认为,如果不从深层次找原因,1996年的“毁邮行动”很可能是治标不治本,说不定隔几年就会重复一次。
但更多的人士则认为,“96行动”在市场经济中实乃平常之举,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下,销毁过剩邮票应该是邮电部门的“正常业务”,在许多国家实际上早已这么做了。如有的国家规定,邮票发行期后,剩余邮票当众销毁;还有的国家为某次活动发行的邮品,活动期间公开销售;活动结束后,剩余品当众销毁。因此,这部分人士认为,1996年的销毁邮票行动虽有一定损失,但从长远看,对规范邮市、启动邮市意义很大,得远远大于失。
从邮政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此次行动的初衷看来是达到了:目前,纪特邮票低于面值销售的情况已基本解决,一度无人问津的1992年至1994年邮票的价格也在逐步回升。(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