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一片温馨寄晚霞——上海卢湾社区为老人服务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一片温馨寄晚霞
——上海卢湾社区为老人服务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刘志达新华社记者王黎本报记者罗盘
冬天的黄昏,上海街头飘着丝丝寒意。卢湾区打浦街道的小伙子冯爱军又一次推上三轮车,挨家挨户为40多位老人送饭上门。到今年,他已经为这里的老人们连续服务了6个春秋。
在卢湾区,像冯爱军这样默默为老人服务的人有: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干部、街道的工作人员、医生以及数万名志愿者。当人口老龄化困扰发达国家时,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的一个城市,也于10余年前进入老龄型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27万,占总人口的17.4%,而居住在卢湾区的老人就有8.1万余名,占全区人口总数的20.6%,其中不少人或没有子女照料起居,或经济拮据生活困难,或身患疾病不能自理……为此,卢湾区的人们以有限的财力和无限的热情,探索着建立为老服务体系,实践着让老年人欢度晚年的理想。
  热线电话与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
79岁高龄的老人邱秀娟,外出时在路上摔倒,脚骨骨折,老人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交给过路人,字条上写的是打浦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4小时热线电话号码。电话打通了,工作人员不到10分钟就开车赶来,把老人送进了医院。邱秀娟老人是一位孤老,在上海没有一个亲人,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老人生病期间,一日三餐送饭上门,还为老人洗衣服、打扫卫生,直到老人痊愈。邱秀娟老人说,口袋里有这个电话号码,心里就踏实多了。
卢湾区的各个街道,都设立了为老服务热线电话。而这些热线电话,又仅仅是为老服务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从1992年起,卢湾区就开始发展老龄设施建设,大力推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目前已形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社区服务网络。区里设立了“社区服务协调委员会”,8个街道分别建立“社区服务协调工作委员会”,111个居委会都有“社区服务工作小组”,街道和居委会都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分中心)和志愿服务队。
  特困老人与无微不至的关怀
一项调查表明,在卢湾区,有照料需求的老人经济收入水平只相当全市人均收入的50%至60%。这些早期为国家建功立业,如今已经离退休的老人们,多数已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为了帮助这些老人安度晚年,卢湾区各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有关干部想尽了办法。
瑞金街道77岁严琳老人早年丧偶,膝下无子,收入很少。她没想到,在瑞金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领导的关怀下,沉寂了很久的亭子间如今又热闹起来了。房管部门为老人把陈旧的屋子粉刷一新,锦江饭店送来了彩色电视机,红房子西餐厅搬来了皮沙发,居委会在高温季节到来之前为老人送来了电风扇。
严琳老人的眼睛不太好,行动不便,居委会就在老人的床头安装了一个红色的急救电铃。每当铃声响起,左邻右舍就会跑来帮忙。邻居一位叫钱莹的姑娘,与老人签订了“温馨家庭”协议书,每天都与老人见一面,问寒问暖,主动承担起日常照顾老人的任务。严琳老人说,她孤独了一辈子,没想到到了晚年又有了家。
“老有所养”面对的主要是贫困型的老人。卢湾区共有134名特困老人,他们大多是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线的社会孤老。区老龄委发动社会各方捐助建立了帮困基金。社区的贫困老人除每月可以领取助养金外,还有由政府发给的40元实物卡和20元帮困卡。
吃药、看病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卢湾区社区建立了300多张红十字会老人家庭病床。对于患有慢性病、行走不便的老人,由附近的医院派专门医生上门服务;卢湾区成立了8个贫困老人诊所。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卢湾区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家老人慈善医院。
据统计,1995年慈善医院为5位特困老人住院治疗,提供医疗费1.9万元。为了开展老年人自我保健,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广泛举办了医疗咨询和医疗保健讲座。
  不老的生命源自长青的生活
对于老人来讲,精神文化需求是生活中更重要的部分。卢湾区从事为老服务的人们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作为近年来为老服务的重头戏。1994年,卢湾区成立了“长青艺术团”,这个由1400余名老年文艺骨干组成的剧团平时分散在基层单位开展小型演出,吸引了众多的老年观众。在1995年敬老节期间,卢湾区老龄委成功地组织举办了“八老书画展”、第十一届老年文艺汇演以及瑞金街道老年时装表演和老年体育运动会,大大地推动了区里的老年文体活动。
卢湾区还形成了一个老年教育网络。区里成立了老年大学,各街道成立了老年中心学校,居委会建立了老年分校。这些学校共开办71个班级,开设了文学、英语、戏曲、书法、音乐、舞蹈、歌咏等20多门课程,参加学习的老人有7399人,占全区老人总数的8.6%。区里还经常组织法律讲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增强老人自我保护的意识。每逢节日,区老龄委组织有关法律专家到街头广场、公共场所进行法律咨询。
  默默地为晚霞营造一片温馨
在卢湾区老龄事业迅速发展的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他们为“银发工程”奉献着颗颗爱心。
徐大威今年47岁,1978年告别黑龙江建设兵团回到上海,进街道办事处担任了民政管理工作。徐大威靠着垃圾堆里捡砖头,自己动手拌泥砌墙,利用公交二场一个报废的调度室,建起了一座占地50多平方米,造价仅600元的敬老院,1985年7月1日敬老院迎来了第一批社会孤老。此后,徐大威发动社会力量,先后成立了7所“家庭型”、“分散型”敬老院。13年来,徐大威的节假日都是同老人和残疾人一起度过的。
像徐大威这样醉心于老龄事业的人,在上海市的卢湾区不胜枚举,淮海街道的严懿莺、顺昌街道贫困老人诊疗所的医生杨国英、瑞金街道瑞阳福利院院长田士仙……他们在繁琐、艰苦而又清贫的民政岗位上为老人营造着一个个温馨的“家”。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区的志愿者服务队达到3.2万多人,其中还有6500多名身体力行的老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