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做成熟的引资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4
第1版(要闻)
专栏:

  做成熟的引资者
本报记者顾兆农吴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出进进的外资变得不再那么神秘。无论是提供资金的一端,还是需求资金的另一端,都以市场经济的法则打量着对方。
  积极引资双向选择
市场法则表明,外资所需,我之所求,二者的交汇点,也就是引资的成功起点。
去年7月10日,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中国总部在上海开业。这家公司早在14年前就投资千余万元办起了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在中国医药卫生领域投资的美国公司,并取得骄人业绩。而医药业相对落后的中国,对于投资于这一领域的发达国家的合作伙伴,是抱欢迎态度的。
也是在上海,一家名为“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的老字号企业,在一著名刀剪跨国公司欲以优厚条件与其合资的情况下,因不愿去掉已有近300年品牌历史的“泉”字商标,未能达成协议。他们算的一笔帐是:使用外方商标在合资企业生产的菜刀、剪刀,每把售价100元、50元以上,而现有“泉”字牌菜刀、剪刀每把只有20元、7元左右。合资企业的产品价格不符合我国国情,放弃自己的牌子就等于丧失国内市场。所以“上海张小泉”一方面坚持敞开合资大门,一边却咬定品牌不放松。
这两件事传达出一个信息:我们的开放力度还在加大,引资仍将坚定不移,但是,积极引资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开始从单向选择转向了双向选择。它显示了引资者的成熟。
事实上,在经历了起步、发展阶段后,我国对于外资的需求,以及外商对华投资的发展,都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其特征可以用“三个浪潮”概括:第一个浪潮是贯穿于80年代的“三来一补”热潮,外资集中投向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追求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注重短期的利益回报。第二个浪潮是起于90年代初的国际大跨国公司跻身我国市场。这类投资注重长期利益,其兴办的企业多建立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工业公司和服务性公司中,已有约200家来华投资。第三个浪潮则是眼下刚露端倪的国际金融资本开始直接进入我国市场。外商多采取产权投资、证券投资、资产并购、控股投资、海外上市和基金等新的投资方式。
五光十色的外资投入方式,看似光怪陆离,实则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即外资正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向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推进。对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好从宏观到微观的引资战略与策略。
  用战略眼光看待引资
引资过程中出现的新走势是一种必然。
中国的引资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渐发展到目前全国“三资”企业近27万家,实际利用外资1000多亿美元的较高水平,期间正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如今的外商,面对的已经不是当初急需“三来一补”项目的中国合作伙伴。相反,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外商注意到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不只是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还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购买力。于是,国际著名企业纷纷来华“抢滩”,一些有实力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相继落户。聪明的外商已不再把目光盯在“三来一补”上,他们开始注重以巨额投资、高精项目,博取投资的远期高额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为了在这场市场大战中占据有利位置,有准备地将竞争对象定位于我国技术先进或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不惜采用多种方式,占据市场竞争的优势。下面一件事就颇发人深思:
上海有家生产维生素的制药公司,生产技术在世界领先,因而吸引了某国际著名的医药公司前来洽谈合资。外方买了中方的技术专利,却不投入生产,而是借助中方原有的市场渠道迅速把外方的产品打入中国。显然,这是我国引资战略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有些引资项目,从微观(企业和局部)看是可办的,但从宏观(国家和全局)着眼却是不可行的。国家有关行业的领导部门应当不断关注和研究外国跨国公司的战略动向,了解我国企业的优势,从而制定一个正确的引资战略,从外资的量与质、近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等角度分析论证,作出合理的全局部署。可以说,这项工作对扩大开放,进一步做好引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寻找双方利益的结合点
引资者如何尽快成熟起来?十多年的开放,我们已经探索了一些经验。
从大处讲,国家业已制定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这一导向性的引资政策,有助于把我们自己的发展愿望变成外商的投资行为。只有依靠政策倾斜、利益驱动,才可能把外资引向我国目前最需要资金扶助的基础设施类的建设项目中来,进而在彼此的互利互补中发展自己。
从小处讲,企业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在上海,上菱公司对合资以后的品牌设置问题就处理颇为得当。当年上海二轻系统一家生产锚链的小工厂与日本三菱公司合资组建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时,中方坚持采用“上菱”单独商标,而不采用外商品牌“三菱”。现在,“上菱”不仅红遍全国,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从客观上看,成熟的引资至少需要兼顾三方面:一是量,二是度,三是质。
如今,我们需要的外资不是过多了,而是很不够。在去年6月下旬举行的全国利用外商投资战略研讨会提供的情况表明:建设资金短缺,将是较长时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上看,农业、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从地域上说,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力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大。不少人建议,国家的政策倾斜可以再明显一些,包括开放更大的市场。这是量的问题。
但市场的开放不是随随便便的,开放市场要考虑产业承受能力,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考虑国内企业的竞争水平和适应能力;以市场作交换要力争“物有所值”。这是度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引资战略也应有所区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在更要注意引进的是高新技术项目、有潜力的大项目;中西部地区,在更积极引资的同时,要吸取前车之鉴,争取起点较高,少走弯路。像上海,更重视网住“大鱼”,让“小鱼”漏进中西部去;而陕西则提出“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的新思路。这是质的问题。
一些专家更指出,政府对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方控股,应坚决反对;对垄断趋势,可制定《反垄断法》,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还应制定外商兼并和收购企业的专门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约束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另外,应该鼓励国内企业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参与竞争。化工部与德国13家化工巨头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就是这样一个大举动。协议要求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足够的经济规模;属于高新技术;产品须符合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需要;外资在一个行业(而非一个企业)总量上不能超过50%。与此同时,由非引资行为引起的垄断市场趋势也不应忽视:如彩色胶卷、彩电等大量水货、走私货对国内市场的长期冲击,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强硬措施,切实止住这种泛滥的势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