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碧溪白洋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4
第7版(副刊)
专栏:

  碧溪白洋淀
任彦芳
深秋时节,芦花飘飞,白洋淀是金色的世界,万顷金色芦苇起伏摇曳,呼唤着收割打苇的船只。我同《中华博览》画报的同志乘快艇去水村采访。
大淀金秋景色使人入迷:风光如画,美不胜收,还没有进村,同行者已用了三盒胶卷。鸳鸯岛、九龙潭、天外天度假村的景观;碧水照着苇塘,似金色宫殿,那挥镰割苇人的英姿;淀水围起鸭场,如雪地棉团,万只北京鸭扑翅欢叫;插下的网箱里,金色鲤鱼蹦跳飞窜……全收入了他的相机。他一边拍摄,一边赞道:“秋天的白洋淀太美了!”
我们的快艇奔向白洋淀的水村郭里口。
我对这个村的乡亲,总有一些负疚感,我已有三年不来了。1993年,我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安排,回家乡白洋淀安新县委挂职,深入生活,到过郭里口。当时村党支部书记对我说:“我们这儿有大批量鸭蛋。这鸭子吃白洋淀的活食,营养丰富,蛋黄灿若红霞,可就是打不开市场。你在北京可能帮助我们推销出去?”我想这事好办,便满口答应,这也算我为乡里脱贫致富办一点儿实事吧!
谁知道我把事想简单了,到北京我便去副食商场介绍这鸭蛋,竟都说他们有进货渠道,不想再进了。有的经理更率直地问我,能给他们个人多少好处?我没想到,进货还有这许多讲究。自然办不成,碰了钉子。我不甘心,想:白洋淀鸭蛋质好价廉,怎么会没市场呢?我写了一篇散文,题为《红霞鸭蛋》寄给晚报。很快退回,说:你这是篇广告,不能发。我佩服编辑的好眼力。我自愧无能,不能向乡亲交代,便不好意思再来郭里口。
我们的快艇靠在村头,眼前的郭里口扫去了我旧的记忆,焕然一新:村头,叮当作响,如音乐般好听,是在排新船,船板散发出桐油松木的香气;芦花飞扬,一垛垛金苇,堆满房前,穿着鲜艳的姑娘把新苇抱进一个个新砖砌成的门口里,开始破苇,碾苇,织席。她们脸如荷花,泛着幸福的笑。
进到村委会,新上任不久的年轻的支部书记小车接待我们。村委会墙上贴着经济状况发展的图示,村文明公约和村干部抓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的分工,村庄的概况,看图示一目了然。
郭里口原是一片荒滩,村北是烧车淀,相传宋朝杨六郎在这里大战韩昌,把芦苇点燃,烧毁了韩昌的战马兵车,获得大胜,后人就把此淀叫做烧车淀。
宋朝军队里一个伙夫背着一口锅,在此地烧饭,后来留住在此地,子孙繁衍。
此地原名“锅一口”,后来演变为郭里口村。现已成为千户人家的大村,清朝乾隆皇帝曾在此地建行宫一座。现在只有遗址了。
村支书兴奋地对我说:我听老支书说过你,你关心过俺村,也为俺村出了力。现在我告诉你,我们想办的事全办成了。鸭场的鸭蛋打开了市场,松花蛋远销海外;从前年春天起,北京碧溪垂钓园和我们合作,创办了北京碧溪白洋淀水产养殖场,仅此一项合作,郭里口村的收入就增加了300万元。以前,郭里口村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如今,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了4300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0多倍呀!
这数字让我兴奋不已。在北京,我每天都看碧溪垂钓园的气候,那是北京电视台报的气象,我并不太关心。而今,因为它的碧水流进了家乡白洋淀,我便对碧溪垂钓园增添了一种感情。
面对着白洋淀的碧水,我在郭里口村拍下了一张照片,飘飞的芦花把我的心带得很远很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