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新戏送京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5
第4版(副刊)
专栏:

  新戏送京郊
袁晞文陈阿丁摄
上个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关东大集》剧组奔忙于北京郊外的区、县,把新排演的戏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
由杨宝琛编剧的《关东大集》讲述的是当代中国农村的故事:农村集镇的赵镇长在而立之年想扎扎实实地干一番事业,决心在自己家乡建设一个能让父老乡亲真正富裕起来的大市场。小人物办大事,面临着无奈和尴尬,赵镇长经历了常人无法承受的艰辛和痛苦,他的奋斗、他的执著和真情终于得到了亲人和乡亲的理解、支持,新的事业正走向成功……
戏排好了,院领导决定:既然是演农村的戏,就先到农村演。于是剧院上下忙开了,宣传策划、联系场地、组织观众、租借车辆、安排食宿。戏终于在通县开演了,然后是顺义、房山、昌平。这些地方虽说离北京城不过十几到几十公里,但观众中的多数人还是第一次看话剧,第一次感受到话剧艺术的魅力,由衷地鼓起赞赏和喜爱的掌声。许多人亲眼看到了国家级剧院的名演员,看到这些平常只能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人物活生生地走到自己面前,为自己表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艺术工作者们更看重的是很多观众的理解。观众告诉他们,这个戏演的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剧中的人物就是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爱看,我们喜欢,希望你们常来。
“戏好看!”观众们一传十、十传百,青艺在几处演出都是一场比一场观众多。上月1日至4日在通州会堂,第一场上座八九成,后面三场全满;6、7两日在顺义影剧院,第一天有几个空座,第二天有人站着看;17、18两日在房山韩村河村演了三场,第一场上座80%,第二场满座,第三场过道上站满了人;20日至23日在昌平也是这番景象。
外出演戏有许多难处,在一般的演出日,剧组中不少人早晨6时以前就要出家门,冒着寒风赶到院部,再乘一两小时的汽车到郊外,到了演出场地又要大家动手搬布景,然后是走台、演出……回城时已是万家灯火。有一场,剧中饰“胖嫂”的演员病了,导演林荫宇登场补台,好在这位胖胖的女导演与角色还般配,她上台前还忙着请男主角曹力教走台步。有人戏问:“导演多年不上台了吧?”导演屈指一数说:“上次是32年前在《龙江颂》中演水莲。”戏演下来,倒是没出破绽,只是导演紧张得出了一身汗。下一场,演员出身的副院长赵汝彬怕导演太累,要替一场,赵汝彬是男的,不得不临时把剧中的“胖嫂”改为“刘二叔”。女主角马丽有病要服汤药,走到哪儿,药罐子就拎到哪儿。舞美队的20多人也是辛辛苦苦地搭了拆、拆了搭,条件不如城里,要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每个地方还要比别人早几天去、晚几天回。在韩村河村,为了方便群众看戏,头天下午一场、晚上一场,第二天上午又是一场,累得喘不过气来。一个月忙下来,个人收入没多少,剧院也是入不敷出。但是,在基层、在乡村,艺术工作者们给更广大的观众带来了艺术、带来了欢乐。他们也看到了今日农村的新生活,听到了艺术的共鸣,找到了新的感觉。他们真是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听到掌声响起来,心中有无限感慨。
清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演职员们坐着汽车开往乡间,他们正走着一条不那么容易,但却是向着光明的路。(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