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从“热点”看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11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采访札记

  从“热点”看变化
本报记者江宝章
每年“两会”,都有“热点”。从“热点”的变化,常常能感知国家经济和社会状况的脉搏。记者这几天听会,发现今年“两会”的“热点”与往年有很大不同。以往代表、委员们议论最多的通货膨胀等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已不再是“热点”了。
与往年相比,今年代表、委员们议论最多的是结构调整、制止铺张浪费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窗口”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等话题。它反映了代表、委员们对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后新一轮重复建设的担心,以及呼唤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强烈愿望。
许多代表、委员谈到,我国电冰箱、电视机、汽车等生产能力目前均已超过社会实际需求,然而一些地方还在准备新上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少则几十万美元,多则几千万美元。造成这种重复建设屡禁不止的原因,除了地方本位主义和急于求成心理外,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考核干部政绩的着眼点有偏差,使一些领导干部一味地好大喜功,盲目攀比,完全无视经济增长的质量。结果是事与愿违,上一个项目,背一个包袱。而解决重复建设、盲目引进的有效办法就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统一思想,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
福建省代省长贺国强代表认为:“今年‘两会’热点的转移,表明人们对国家去年的各项工作比较满意。但是,热点的转移,并不表明这些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的基础还很脆弱,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社会治安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扎实地工作,以使来之不易的成果得到保持和扩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