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农村知识青年刘秉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7-10
第3版()
专栏:

农村知识青年刘秉文
李公然
刘秉文是黑龙江省讷河县十四区翻身村人,今年二十一岁。一九五○年他还在本区完全小学五年级读书,因为家庭问题休学回家,参加了生产。几年来,在劳动生产中,在互助合作的道路上,刘秉文正在成长起来。他现在是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任,黑龙江省的劳动模范,并已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
走大家富裕的路
这是一九五○年的事。正在夏锄的时候,翻身村的头等户郭春芳把互助组里的刘秉文家和贫困户刘凤山、倪洪福三家甩了。刘秉文的爹一怒而要单干,他说:“咱两匹马,八垧地,爹儿俩还莳弄不过来,何必跟大伙一块乱蹼蹬!”刘秉文就向爹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他说:“爹,你没看见,河那边马庆福互助组打的粮食,那年不比咱们多。原先日子过得不赶咱们的,如今都比咱们强了。再说,我们自己干,凭这人马刀枪,一旦有个天灾病药的,这些地能莳弄过来吗?……”有一次,刘秉文的妹夫倪洪福抹墙,因为是一个人,又要弄泥浆,又要爬梯子抹,上来下去地忙得不可开交,不慎从梯子的半中腰滑跌下来了。刘秉文爹只有这一个女婿,很心疼。这时刘秉文对爹说:“要是有互助组,这些活可以换工做,就不会出这码事。这下他的地咋办?”经过刘秉文的反复动员和用事实来说服教育,他爹才同意了组织互助组。但他爹说要硬找硬:“互助组倒是好,可得人硬马硬才行。和那些什么也没有,还拉了一屁股饥荒的穷户插组,咱们还不得吃亏!”刘秉文又耐心地解释说:“互助组人马换工,怎能吃亏呢。再说,也应当想想咱们过去的日子;今天咱们日子过好了点,就把贫困户扔在一边?咱们不能走个人发财大伙受苦的旧路,咱们一定要走大家富裕的新路。”后来,在党支部书记孟继信的帮助下,组成了一个五户的互助组,其中三户是贫困户。刘秉文被选为组长。
刘秉文当选互助组长之初,心里很慌。他虽然是在农村长大的,由于念书时不常下地,对庄稼活还不熟。但种地的一般知识,只要肯学,倒还容易,他很快就学会了。可是,要领导好一个互助组,却不是单凭热情能行的。
一九五一年春天,组里接连发生了几件纠纷。一天,刘凤祥和赵忠福因工账不清吵起来了。这个说,你欠我不少马工,那个说,你欠我很多人工;大家都要求对方补钱,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又一天早晨,组里套上刘秉文家的车送粪,还没走到粪堆,车轮出轴了。一看,“别头针”(车轴头上插的一个小铁棍,管车轮不掉的)没有了。原来刘秉文的爹看到自己的新车轴给磨得精细,也没评分,一心疼就偷着把“别头针”拿下来了。接着,还发生了另外几件事。
刘秉文看到这些情况,很是纳闷。他想,咱组不错,也订了互利制度,评分、轮作都合理;就只我家的车没评分,让大家随便怎样给好,但这是我自己家的车呀。为什么大伙这样呢?他仔细一想,才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过去虽然订了互利制度,但没有使大家了解切实搞好互利的重要性,组员还存在着“互助组嘛,分得那么清还叫互助组”的思想。特别是亲戚之间纠缠不清,以致发生了问题。
刘秉文向党支部书记谈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支部书记同意他的看法;并亲自参加了他们的小组会。在会上刘秉文用组里发生的事情,说明认真实行互利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改变了组员的认识,从而建立了合理的互利制度。以后,刘秉文研究了组的工作,学习外地经验,又实行了工票制度,包工制度,互助组就更巩固了。
一九五一年的春夏之交,阴雨连绵,野草丛生。正铲地时,贫困户李万金、李天仲、于瑞福又被张安英组挤了出来。眼看地要荒了,他们来找刘秉文组帮助。刘秉文和组员们一商量,首先遭到了有马户刘凤祥和赵忠福两户的反对。刘秉文让互助组讨论他提出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赵忠福的日子较过去好了些是怎么来的;一个是组内有马户和无马户有谁占了便宜或吃了亏。讨论的结果,一致认为:赵忠福单干的时候,一年不如一年,他要不参加互助组,好日子是得不到的。一九五○年,组里多打了粮食,他才买了那匹马。组内有互利制度,人马换工,大家都不吃亏。最后,互助组同意去两付犁的人马,帮助李万金他们铲趟,还同意了他们入组的要求。不久,他们又吸收了从三区尚义村投奔来的贫困户郭海昌入了组。
到一九五三年,刘秉文组已有十六户,这些户原来绝大多数是贫困户。这年春天,刘秉文组准备建社,郭春芳组要参加社,当下商量好了。到秋季,县委批准了,可是郭春芳嫌刘秉文组穷,又不愿参加了,反而想邀刘秉文、刘凤祥等较富裕的户到他组里去,和他一起建社。刘秉文严厉地拒绝了。这时有些组员受了影响,建社的情绪不高。刘秉文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决心要把社建立起来。他向组员宣传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和农村的光明远景,讲清了自己组具备了建社条件,并且发动团员、积极分子起骨干作用,最后,终于在中共讷河县委、十四区委的具体帮助下,农业生产合作社胜利地成立起来了,名字叫“新兴”。现在社员回忆那时的情形说:“那时刘秉文真坚决,……这回算打了个胜仗!”
种麦的故事
去年,政府号召小麦平播密植,提前播种。翻身村的群众都怀疑这新经验:小麦没垅那行?早种还当不了冻死。刘秉文带头和郭海昌、刘凤海三家提前十多天播种,并实行了平播。不久小苗出齐了,又茁又壮,绿油油的,像一张绿毛毯似的。群众都夸奖麦苗长得好。
谁知,在麦苗长到一寸多高的时候,忽然下了一场霜。麦苗搭了头,黄了,趴在地上,看去像秋天的满地黄叶。有些群众说开风凉话了:“这才是新经验呢!”刘秉文的爹更加生气:“你不听老人的话,七斗多麦种白瞎了。”郭海昌、刘凤海的思想也都动摇了。刘秉文又是气又是急,一天跑到地里去好几遍,看到那一片黄色,心里像针刺着一样,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他想:“苗要死了,影响多坏呀!”他又想起了党支部书记的话:“这是技术革新,是和群众的保守思想作斗争……必须想一切办法,做出样子。”于是,他又到了麦地,拔开苗一看,还有绿芯。他心想:“还没死,到技术推广站去想办法。”他刚要走,碰到乡邮递员送来了报。他拿过一张“黑龙江农民”报,看了一会,自言自语道:“大豆上盖头粪能保苗,麦子就不能吗?‘农业技术’上也讲过:上黄粪可以增加热力……对,试试看。”果然,上过盖头粪不几天,麦苗就一个劲地长了起来,又茁又绿,把别人的麦又拉下了。
这三块平播地的麦子熟得格外早,偏巧风又大,他们组不得不分一部分力量来连夜抢收。他们从向阳村马庆福社借来了一台马拉收割机。收割那天,村政府组织了全村互助组长和老农来参观,有很多学生、妇女和多年不出门的老头也自动来瞅热闹,大家对这一片早熟的新麦赞叹不已。
抢收的第二天晚上,人们连着干了两天两夜,困得脑袋“滴哩噹啷”的。这时麦已割完,只有一些麦子还没码上。半夜间,大伙实在支持不住了。刘秉文抬头一看,天空蓝洼洼的,远处有几颗星星在眨巴着眼睛,一点风也没有,就说:“好吧,回家睡觉,明儿再干。”
半夜里,刘秉文睡得迷迷糊糊,忽然被雷声惊醒,一个闪电把外边照得通亮。他扒窗镜一看,天空像锅底一样漆黑,云低得快要掉下来了似的,风也起来了。刘秉文想起地里的麦子还没码完,急忙跳下炕,出去敲钟召集大伙。他们一脚深一脚浅地借着闪光走,刚到地里,风大起来,开始掉雨点了。刘秉文像指挥军队一样:“大家快把刘凤海、郭海昌的麦子码起来!”刘凤海抢着说:“你家的也没码,咱们分两伙干。”刘秉文斩铁断钉地说:“分两伙会分散力量。先把他两家的码完。”所有的麦子快要码完了,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大伙瞅着被浇了的刘秉文家的麦子,一方面感到惋惜,一方面又都怀着对刘秉文敬佩和感激的心情。
在购粮工作中
一九五二年十月,翻身村建团,刘秉文被批准为正式团员,并被选为支部副书记。
购粮工作开始了。新民屯(刘秉文家所在地)的购粮任务由刘秉文担当起来了。刘秉文首先说服了爹,把自己的十七石多余粮全部卖给了国家。
刘秉文的老丈人孟庆林,家里有余粮。经过好几个人去动员,他仍不卖。一天下午,刘秉文借口串门到了孟庆林家。刘秉文想了解他到底有多少余粮,就有意识地东拉西扯;孟庆林也就无意中说了。扯了半天,刘秉文在心里一算,有八石多余粮,便问孟庆林:
“你老卖多少粮?”
“本来没有余粮,我是你的亲戚,要不卖点,你也不好做工作,卖二百斤吧。”孟庆林见刘秉文皱皱眉头没吱声,一咬牙:“卖三百斤!”
“这些日子村里开会你老都听着了,咱们国家正在往苏联那个方向走。那时种地都使机器,粮食打得如山,生活过得也幸福。但是要过这样的生活,我们就得作很多事情,把余粮卖给国家就是一件重要事情,你老说对不对?”刘秉文不介意地闲谈着。
“对!对!”孟庆林连连点头。
“再说国家买粮价格合理,要啥给啥,我们老百姓一点亏也不吃吧?”
“一点不吃亏!”孟庆林恳切地说。
“我们有余粮放在家也不下崽,放时间久了还要坏和糟损。要是把它卖给国家,买马添车,使死财变活财,这样对国家对自己两相当。”
“是呀!”
“你老把八石多余粮都卖给国家买一匹大马多好啊!”
经过刘秉文耐心地劝说,最后孟庆林心活了,但还是没说卖多少。刘秉文鼓励了两句,就回家了。
刘秉文回家路过二叔丈人孟庆田家,见屋里还点着灯,他扒门缝一看,来气了——孟庆田正在窖粮。第二天,刘秉文向党支部汇报了情况。支部书记亲自和刘秉文到他们两家去动员。最后孟庆林把八石多粮都卖给了国家,孟庆田把窖的两石多粮也卖了。这样一来,推动全屯很快完成了购粮任务。
不久,刘秉文参加了整党学习,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打这以后,我的目标更明确了,工作遇到困难,一想起入党举手宣誓那天,浑身都是力量!”
× × ×
刘秉文在继续前进着。今年四月,他受到了青年团黑龙江省委会的奖励,荣获了“优秀团员”的称号。他在受奖以后说:“我对人民的贡献太少了,即或有些成绩,也是由于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才得来的;而党和人民就给我以荣誉,我心里实在有些不安。我绝对不骄傲,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党和人民对我的鼓励。我一定不辜负党的期望,进一步把社办好,争取更大的光荣!”
他正在严格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今年他们社的一百多垧地(有二十来垧新荒),百分之八十五是扣茬,耕作技术也提高了。春耕还正在热烈开展中,他们就已经在核计着夏锄生产了:如何改善劳动组织,怎么间苗,怎样开展竞赛……。他们在为实现全社增产八百石粮食的计划而努力着。我们相信:刘秉文会不断前进,作出更大的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