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文明的起步——山东安丘市召忽镇婚事新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6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新事瞭望

  文明的起步
——山东安丘市召忽镇婚事新办
位于沂蒙革命老区东北边缘的安丘市召忽镇,近几年来,对民间结婚办喜事进行了改革,同时也把全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高度,受到群众的好评。
过去,召忽镇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众乡亲、众乡亲,一有嫁娶愁煞人。请客典茶送小饭,家家户户不安稳。在这里,给本姓嫁姑娘的户送礼叫“典茶”,多以饼干、油炸面棋子、炒面棋子为主。打发姑娘去了婆家后,喜主要请典户主的客。据了解,如果把收的礼折成钱,正好够请客的费用,村民称之为“浆里来水里去”;大多数喜主通常要赔一部分钱,因为饼干并不值钱,喜主请客花费的酒菜钱早已大大超过所收礼品的价值。
给外姓娶媳妇的户送礼叫“送小饭”,多以烟、酒、肉、鱼为主。媳妇进门三日回娘家时,喜主也得请客。不少娶媳妇的户,请完送小饭的人,家里基本上已一贫如洗,有些喜主还要借债。
为改变当地嫁娶的陈规陋习,一九九三年冬,召忽镇党委、政府、妇联、团委,用一周时间搞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是:不同意“典茶”、“送小饭”、请客的占百分之八十七点八,同意的仅占百分之十二点二。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让各村分别找出一户娶媳妇、一户嫁闺女的算算帐——二十八个娶媳妇、二十八个嫁闺女的户,无一不赔本,无一不拉“饥荒”。这样一算,绝大部分群众认识到这种陈规陋习再也不应存在下去了,纷纷要求镇上成立个组织,专管这件事。
镇党委、政府顺应全镇人民的意愿,成立了以妇联、团委、民政为主的镇嫁娶理事会,各村也相应成立了以村妇代会、团支部为主的村嫁娶理事会,设立了嫁娶服务队。服务队一是包抬嫁妆,收取男方少许“喜钱”;二是帮助找车拉媳妇,为新郎、新娘操办婚礼;三是协同村理事会杜绝“典茶”、“送小饭”、请客之类的事。
一九九四年冬,总结镇、村两级嫁娶理事会一年的工作,镇党委、政府制定了《召忽镇嫁娶改革规章制度》。其中规定,女青年出嫁,以村妇代会、团支部的名义赠送一面镜子或镜匾,包抬嫁妆,减半收取男方的“喜钱”;男青年结婚,拿出三十元钱在新婚当晚包演一场电影,缺额由村服务队从收取的“喜钱”中补足。
新规章制度一出台,正赶上东殷民村殷治军、孟庆胜二人结婚。这个村的村民连续看了两场电影,高兴地说,这个办法比单纯请人喝酒热闹多了。殷治军的父亲开始筹划办十二桌酒席,准备了两千五百元钱,后来只花了一百五十多元钱,老人乐得不得了,逢人就说省下的钱再给他们添置几件家具,其余的全部买化肥备耕。
山东安丘市王培增王志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