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新型社会主义英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7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外国记者眼里的李素丽

  新型社会主义英模
车窗上的三角锦旗、挡风玻璃上的红色花环和车内青年优质服务铜匾,昭示着一位全国英模就在这辆车上,车号是北京公共汽车NO·1·333。
售票员李素丽被共产党的新闻媒介挑选出来加以宣传就是因为她有着一种朴实的品质:礼貌。
在北京各处的一些横幅和标语上写着“人人学习李素丽”,而且共产党已经把这一活动推广到了全国的一些主要城市。
乘坐一趟李女士的汽车就可以了解所有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今年35岁的李女士总是主动帮助老人找座位,她很熟悉她的行车路线并乐意给人以向导,她总是面带笑容。汽车到了第一站,50来人占满了座位和过道,这时李素丽说:“欢迎乘坐我们这趟车,没有票的同志请准备好零钱。”
几十年来,共产党树立了一些让人们学习的榜样,在近期的模范人物中有一位在西藏工作的官员,一位为了丈夫在前线安心服役而牺牲自己健康支撑家庭的军嫂。像李素丽一样,最近的模范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如果你有什么特别需要,请别介意让我帮忙。”李素丽用麦克风向她的乘客说。
在这辆车上没有怒容、没有叫嚷,没有冷漠。相反,这里有的是相互问候、相互感谢和相互帮助。“她对乘客的爱特别强烈。”乘车去办公室上班的张英洁(音)女士说。
在宣传劳模活动中,中国的报纸和电视台都用一些闪光的词句来赞美李素丽,说她经常在党校学习到深夜,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去上班;还说为了给乘客指好路,她曾沿着新的行车路线步行了解情况,到家后就精疲力尽地倒在了沙发上。
看来,李女士很好地协调了做妻子和当劳模之间的关系。
“我丈夫对我当劳模感到非常高兴而且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李素丽在出车前擦洗车窗时说。
李素丽把她的工作当作一个窗口来告诉人们:人人都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拥有1300万人口的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是最便宜的,因此车上总是很拥挤。但李素丽却用她的热情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一些祥和的气氛。
每当人们挤上挤下时,她总是和声和气地说:“别拥挤,不要慌。”
(摘自美联社记者雷尼·斯库夫1996年11月1日发自北京的报道丁其林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