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用生命召唤春光——记优秀共产党员胡道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3-11
第2版(要闻)
专栏:

  用生命召唤春光
——记优秀共产党员胡道春
新华社记者李永文中国地质矿产报记者吴永成吴安家
莽莽昆仑,号称风雪的故乡。多少人把它视为神秘的畏途,多少人称它为“生命的禁区”。
然而,青海柴达木综合地质勘察大队年轻的副队长胡道春,却勇敢地投身昆仑的怀抱,用忘我的劳动甚至生命的代价,在那高寒缺氧的世界里召唤着美好的春光。
在海拔4700米的昆仑腹地,胡道春带领职工,以惊人的毅力苦战一年,建设起一座开荒北金矿,而他自己竟耗尽了精力,在金矿就要喷淋投产的时候,在昆仑深处的岗位上倒下了。1996年5月25日,胡道春被职工们强行送出昆仑山,送到柴达木盆地南缘的格尔木,住进一家当地最好的医院……
飘扬在职工身边的旗帜
胡道春17岁参加工作,20多年来,在地质战线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当钻工,当机修工,他刻苦钻研,精湛的技术在青工中出类拔萃;在武汉地质干部管理学院学习,他成绩优秀;在可可西里抢险救灾,他奋不顾身,受到大队的嘉奖;在汽车队当副队长,他首开全队汽车大修不出队的先河;到修配厂当厂长,他攻克了高原车辆缸体冻裂不能修复的难题……
进入90年代,当年的找矿功勋队柴综队遇到了空前的困难,退休职工越来越多,资金严重不足,环境艰苦而职工的工资收入却不高。年轻的队领导班子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立下第二次创业的誓言。他们抓住战机,在地矿部和省地勘局的支持下,决定投资千万元,在他们亲手找到1亿吨钾盐的盐湖区建设一座化工厂。谁来挑这副担子?大队党委决定:让年轻的副队长胡道春去挑大梁。职工们都说,这是众望所归。
受命于危难之时,胡道春二话没说,带领几名助手,拉上几顶帐篷,在察尔汗盐湖区开始了新的创业。白天,他跑规划,跑贷款,跑水电,沟通与有关部门的关系。晚上,他一头扎进书堆里,土建、化工、机械……凡是跟建设化工厂有关的书,他都收罗来。住在一个帐篷里的同事常常一觉醒来,看见他还在微弱的烛光下读书记笔记。劝他早点休息,他总是说,不学不行啊!干什么就得懂什么,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我们的化肥厂要建成一流水平的。
规划设计通过了审批。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买到质优价廉的设备,胡道春日夜兼程,兰州、西安、上海、常州、济宁……常常是下了火车不出站又登上另一列火车,没有座位就站着。20多天跑了10多个城市,订妥了所有的机械设备。
辛勤的劳动结出了果实。1994年5月,化工厂开始试生产了。流水线上流出了雪白的钾肥。胡道春没有丝毫懈怠,他知道,生产中随时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一天胡道春在车间巡查,他发现浮选槽里的精矿浆超过了正常高度,而且还在升高。这说明浮选槽内肯定有问题,可是矿浆覆盖着,很难找到故障的原因。如果停机检修,槽内的矿浆就要报废,造成损失。正在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胡道春跳进矿浆。他俯下身用手在可能发生故障的部位认真仔细地摸索,矿浆浸没了他的身体,只有脑袋露在外边。职工们都清楚,矿浆中含有十八铵、盐酸、卤水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平时不小心矿浆溅到皮肤上还又痛又痒,而现在他全身泡进了矿浆,1分钟,2分钟,5分钟,10分钟……直泡了20多分钟,泵口的杂物清除了,矿浆顺畅地流入下一道工序。胡道春被人们拉出来,一下子瘫坐在踏板上。泪水模糊了职工们的眼睛。
风雪昆仑的创业者
1995年下半年,又一副重担压到胡道春肩上。柴综队准备与地方联办开荒北金矿,党委决定,让胡道春再挑一次大梁。
临近新年,本该回西宁与父母团聚,而胡道春却顶风冒雪进了昆仑山。开荒北金矿位于昆仑山腹地,海拔4700多米,那里空气中含氧量只相当于海平面的一半,气候变化无常,五六月份常常飘起鹅毛大雪。不要谈劳动,生存都十分困难。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要用一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完成设备安装,采出几千吨矿石,上堆,喷淋,出金子,确实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怎么把建矿物资按时运进昆仑山腹地,是胡道春遇到的第一道难题。4月初的一天下午,他押运6吨金矿堆场用的底垫从格尔木出发,天刚擦黑,就被一道冰坡挡住了去路,一次又一次,汽车怎么也爬不上又陡又滑的冰坡。天越来越黑,风越刮越硬。怎么办?在这百里不见人烟的荒山野岭,别指望有任何车辆能来救援,只能自己救自己。胡道春把大衣一甩,招呼一声:“卸车!”底垫卸下一吨,不行,又卸下一吨,还不行,足足卸下4吨,汽车才喘着粗气勉强地开上冰坡。车还没停稳,胡道春已经扛起一捆50公斤的底垫爬上冰坡。待他和跟车的职工一起把4吨物资重新装到车上时,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汗水湿透了衣衫。车子开动了,可是刚走出10公里,又陷进了泥坑……莽莽昆仑,漫漫长夜,一夜间他们4次卸车,4次装车,在那个喘气都困难的地方,上上下下搬运物资10多吨。
几个月后,6000吨的金矿堆场出现在昆仑山腹地。这是胡道春带领职工们建设起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金矿。
浓缩人生精华的22天
开工喷淋的日子快到了,临战前的矿区更加繁忙。胡道春布置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最后一次回格尔木采购发运物资。
回到队部,已是6月1日深夜。一进家门,胡道春就说:“这两天头疼得厉害!快给我找点感冒药。”妻子于淑霞找出感冒冲剂,他吃完药倒头就睡。
第二天清晨,胡道春还说头疼。妻子劝他休息几天,他说:“就要喷淋了,山上的事那么多,在家里呆着也不踏实。7月份不开工,今年就泡汤了。”
胡道春在格尔木仅仅住了一天,6月3日,忍受着低烧和头痛的折磨,又急匆匆地回到海拔4700米的矿区。长期在高原工作的胡道春自然懂得在高寒缺氧地区感冒、发烧的危险性。可是矿区千头万绪的工作等着他。
6月8日,矿区附近发生草场纠纷。一连10多天,他一边帮助协调小组的同志解决草场争议,一边组织矿上的生产。细心的职工发现,胡道春饭量减少了一半,人也消瘦了一圈,过去他走路总是风风火火的,现在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一阵粗气。
6月22日,矿上运送物资的拖拉机发生了故障。在凉风习习的山路上,他把发动机的零件一样一样拆开,查找原因,从早晨忙到中午、从中午忙到傍晚,一连9个小时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吃饭。23日又继续工作了6个小时,终于修好了拖拉机。他强撑着走进帐篷,拿起暖水瓶倒杯水,手不停地抖动,开水洒了一地。这一天,他又是只吃了一顿晚饭。
6月24日,他又出现在堆场上。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说,“今天感觉好多了!”发电机的散热器漏水,他又端起焊枪……下午,散热器修好了。天空飘起鹅毛大雪,职工们把脸色苍白的胡道春扶进帐篷。大家把炉火烧得很旺,给他盖上厚厚的棉被,他还冷得浑身打颤。这一夜,他几次呕吐,神志恍惚。
6月3日到25日,是胡道春在昆仑山中的最后22天。人们不知道他吃了多少止痛片,不知道在漫漫的寒夜中他忍受了多少痛苦,职工们看到的还是那个“豁出命”工作的胡道春。
25日,几名职工强行把脸色铁青,浑身油污的胡道春从矿区背到驻地,大家含着泪水硬是把他抬进了汽车,送回格尔木。
在医院里,他很快就进入昏迷状态,断断续续说着胡话:“你们争什么,出不了金子,说啥也没用”;“拖拉机怎么就修不好呢?”“炸了9米怎么还不见底?”“我是谁?我是胡铁人!”……
守在病床前的金矿会计张伟明止不住热泪,“他说的不是胡话,我都能听懂,他的心思还在矿上啊!”
6月30日凌晨,入院仅4天的胡道春走完了他38岁的人生之路。为他做手术的解放军22医院院长俞祥海大校说:“在他颅内取出100多毫升脓水。这么严重的脑脓肿会导致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他能在高海拔地区坚持到最后一刻,真是一个奇迹!”
他去世的第二天,金矿堆场如期开工喷淋了。职工们把准备庆贺开工的鞭炮悄悄收了起来。在格尔木,人们怀着悲痛、惋惜的心情为年轻的地质队长送行,绵长的人流缓缓通过格尔木街道。
柴综队和青海地勘局作出决定,号召职工学习胡道春不怕艰险、知难而进、在新时期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
胡道春走了,一个共产党员创造的人生奇迹,他用生命的代价召唤来的一缕春光,永远留在昆仑的冰峰雪岭间,留在高原人民的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