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从“书斋文化”到“客厅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8
第10版(文化)
专栏:一得之见

  从“书斋文化”到“客厅文化”
形成以客厅为中心的文化消费场所,是一种社会进步
在客厅与书斋之间需要建构一道思想历程上的接力
王一方
晚膳过后,半躺在客厅松软的沙发上,沏一壶茶,燃一支烟。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摞子日报、晚报,扫几眼大标题,随手一放,换上几本花花绿绿封皮的杂志,一目十行地溜一遍,投缘处稍事徘徊。随后依次是组合音响的按键、电视遥控器的面板数码、卡拉OK话筒。夜渐深,几串长长的哈欠之后,随手夹起一本消遣小说侧身入卧房,书中盘桓片刻便入梦乡。这是一幅人们熟悉的都市夜娱图。
当然,不同的客厅有不同的文化消费方式。例如,烟雾缭绕中伏案“砌长城”,也是一种城乡见惯不怪的“客厅文化”,不过这种传统陋俗不提也罢。这里,笔者只是择客厅文化之较高境界者而言。
众说不一,也不必一律。积极方面看,它反映着新旧时代的变迁,社会进步了,生活提高了,才会有以客厅为中心的文化消费场所。寻常百姓不必再蹲墙根听老人重复那几个同样老掉牙的故事,或穿梭于不同戏楼影院去品名角,坐在家里便知晓天下大事,欣赏南北艺术。半吊子文人也不必枯守书斋青灯,效悬梁刺股的业绩,干脆回到客厅去娱情怡性。并非人人都能成圣贤,何必硬往“载道”与“言志”的狭路上去挤呢?毕竟绝大多数的平头百姓主要是消费文化,而不必都去创造文化。客厅里的氛围正好。客厅文化属于这么一种文化典型:它是一种消费型的,而不是创造型的;是大众的,而不是小众的;是世俗的,而不是精英的;是松软甜爽的,而不是艰涩沉重的。它是以客厅这一特定场景为基点,以大众话语为内容的精神生活,它的文化立场、价值取向自然不同于书斋文化。
其实,时下客厅文化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一方面使人们的闲暇很充实,另一方面又将人们导入浮浅,铸造一种既丰富又虚白的精神生活。客观地讲,它的精神承载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功能在娱乐百姓生活,而不在操练思想纤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都半躺在客厅文化上制作与消费,这个社会就会失去精神锐光与天才的创造。事实上,不乏名儒新锐耽于书斋,固守思想城堡,执著于学术津梁,乐于耕耘“书斋文化”,并以此来抗拒“客厅文化”的泛滥。
在我看来,“客厅文化”与“书斋文化”之间没有一条宽不可越的壕沟,而应时时寻求一种沟通。如果过分自恋,形成“土围子”,后果都不好,客厅文化会流入媚俗,书斋文化也会越发孤独。办法之一就是“换景”,各自从心态上、内容上、形式上交换场地:一方面在客厅文化中输送一些书斋文化的思想成果,使大众文化的兴趣贴近思想前沿,也能使书斋中的知识与智慧资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市场化,凸现出有形与无形的价值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书斋文化中引入某些客厅文化的活鲜感觉与生命冲动,使灰色中透出几分绿意。更重要的是协同的思路,在客厅文化与书斋文化之间建构一道道思想历程上的接力,先在那些不失品位的客厅内点燃一束火花,唤起一缕关怀,再导入书斋去寻求一种理解和一份心境的豁然,前者在激情与体悟层面,后者在理性与良知层面共同完成一次精神启蒙。不过,此话说说容易,要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它需要一种心灵的默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