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体育经纪人说:让我试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8
第8版(体育)
专栏:拂面风

  体育经纪人说:让我试试
本报记者任建民
中国体坛商业化浪潮风起云涌,足篮排三大球相继走向市场,这里面,有多少经纪人在推波助澜……
      新老斗法
纵横中国体坛的当数国际管理集团(IMG)。60年代从推广高尔夫球比赛做起的这家美国公司,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专事体育推广的跨国集团。1994年,IMG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中国足球率先实行职业联赛。如今,足球已形成最火爆的市场。1995年,IMG又出资120万美元,打入中国男篮甲级联赛。
上个月末,三大球中水平最高的排球联赛也推出了主客场制,而且是男女队一起登场。出资赞助的是初生牛犊——香港精英公司,其180万美元的出价远远高出足球和篮球当初的价码,也大大超出排协的预想。成交!
在此之前,精英公司一手策划推出了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NBA),并亲自出马帮助各俱乐部买外援、请洋教练,忙得不亦乐乎。
精英公司战线远及羽毛球、田径、乒乓球等,难免顾此失彼。因为精英公司没筹到钱,田径大奖赛1995年没办成;1996年办了一半,钱不够了,体委只好先垫上;1997年的钱还没有着落。上个月本来要在广州办个中国羽毛球精英赛,因精英公司顾不过来而临时告吹。国际羽联一气之下,罚中国羽协1万美元。
两家公司你争我夺,认定了中国体育市场的巨大潜力,先占领市场,赚钱是以后的事。
      各显神通
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中介机构不管是资金流量、运转效率、组织水平、运作经验,都没法与外资同行比。而且从客户资源来看,国内的不少企业掏钱给体育比赛时,只求轰动效应,而不是立足长远,把体育当作一项产业开发。有志于此的外国商家对同是高鼻子、蓝眼睛的人,信任程度自然要高一些。
国内每年的赛事和活动千千万万,没有经纪人参与的可能少而又少,参与的方式又各不相同,可谓各显神通。但这些经纪人的地位总是从属的,而不能像国外的中介机构那样买断比赛的所有权利,包括主办权、广告权以及组织运动队等等。有的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是一锤子买卖,见好就收。几年前,清华的一家校办公司靠转手职业拳击比赛的经营权,一笔赚了100多万元。近两年,在一场接一场的商业性足球比赛中,一家又一家中介机构赚了何止几个几十个100万元!
      人才的期待
社会的需要为经纪人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具备前提的领域却不一定必有经纪人存在。
中国的运动员都是国家培养的,其去留不只取决于本人,更大的决定权在代表国家的体委。一个省份或地区的田径水平高,人才资源过剩,宁愿白白费掉,也不愿被“对手”所用。堵的结果必然有“泄漏”,于是,由运动员代表权引发的官司不断。1995年,在沈阳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体育人才交流大会受到了一致的认可,大家都说终于有个光明正大的方式,不用再“挖墙脚”。设想,如果有一批经纪人活跃在人才交流的领域,人才交流大会就不致开过一届,再无下文。
其实在国外,运动员和俱乐部常有专事“猎头”的经纪人。在CNBA打球的美国球员,就是美国的中介机构介绍到中国来的。精英公司去年以10万美元从中国网协买得李芳的经纪人权,李芳出国训练、比赛的费用由精英负责,而李芳拍广告、打比赛,则由精英公司安排。IMG也充当了中国足协对外联络人的角色,中国队中的英国顾问即是通过IMG找来的。
高德公司副总经理安京彤说,中国球员国内转会,大都是自力更生,有的甚至在出国比赛期间,还打国际长途电话讨论自己的转会。其实完全可以把这些事委托给经纪人,就像把官司委托给律师一样,自己专心致志地踢球,这才像个职业球员的样子。
      专业优势
经纪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经纪人在其运作的领域内是专家,他们利用丰富的经验、熟悉的人际关系和轻车熟路的运作程序,拉赞助、做宣传、搞策划等无不显得得心应手。专业的操作将会产生更趋完美的结果,其过程也将是经济的。用一位经纪人的话说,经纪人的使命是服务。
但目前,国内几乎还没有一家专门的体育中介机构。环球企划公司的虞丹先生说,我国体育主管部门正在把更多的项目推向社会,体育经纪人会有更多活动的天地。
虞丹认为,国内的经纪人还处在盲目竞争的初期阶段,要用法律来规范经纪人的行为,行业内部的机制也应健全,如国内已实行导游证和律师证等制度,是否也应该颁发经纪人证。否则,运动员怎么判断谁有能力替他“作嫁”而且不会坑了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