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创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8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创造
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郑邦玉
江总书记的讲话历史而又现实地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使命,振奋了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它阐明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是指导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纲领性文献。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对我军的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来讲是重温了第一代、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对文艺工作的一贯要求;对新一代文艺工作者来说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理论指导,从而更加坚定地沿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向前迈进。
江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这是江总书记对于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与人民的血肉关系的重要论述。如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以及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所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一样,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家要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艺术作品要同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脉搏“共振”的道理。它要求文学艺术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指导自己的创作,绝不能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一定要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只有有了人民的历史创造,才有艺术的创造,只有有了人民的进步,才有艺术的进步。江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强调了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而人民本身,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艺术的创造者。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人民则更是净化文艺工作者思想境界的工程师,是哺育文艺工作者成长的母亲。
作为军队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学习江主席讲话的时候不免联想到军事题材戏剧创作的一些实例:五六十年代话剧舞台上曾出现了一批光彩夺目的精品,从《万水千山》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从《战斗里成长》到《霓虹灯下的哨兵》,无不是先有了人民和子弟兵创造的历史才有了这些艺术家创造的戏剧,先有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才有了艺术作品的成功。而写出这些作品的老一辈军旅戏剧家们无不置身于那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无不生活在人民群众和广大士兵之中。他们有的爬过雪山、过过草地,有的亲历过日本侵略者的“五一”大扫荡,有的经受了解放战争炮火的洗礼,迎来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这是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主题、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完美的形式之根基所在。
反映当代军旅生活题材的成功之作,无论篇幅长短、何种视角、怎样的切入点,凡是群众喜爱的、具有艺术魅力的都首先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也都是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而结出的硕果。
尽管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几十年来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到邓小平同志的《祝词》早已有过明确的论述,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些文艺工作者还有着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的观念,文艺创作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倾向还是存在的,如脱离生活的调侃之作,迎合低级趣味的媚俗之作,自命不凡的晦涩之作等等。因此,江主席的讲话是非常及时、十分重要的,是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于文学艺术工作的具体指示和要求。它对文艺工作者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再创文艺辉煌,发出了响亮的强有力的号召!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我们的国家将豪迈地步入21世纪。我们的艺术家欣逢盛世,有着无比广阔的创作天地。只要我们按照江总书记的讲话,正确处理好艺术与生活、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