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要在继承、鉴别、创新上下功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1-08
第12版(文艺评论)
专栏:

  要在继承、鉴别、创新上下功夫
《文学评论》主编钱中文
80年代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们介绍了大量的外国文艺与各种文艺思潮。可以说,那种如饥似渴的求知精神,要求创新的热情,使我们在10多年间走过了欧美100多年的文艺历程。如今回顾一下,从那时到现在,可以看到有严肃的探索,也有盲目的模仿;有执著于新的艺术理想者,也有落荒而去的人。热闹之后的反思,无疑是一种思绪、心态的调整,它使我们感到,要建设新的文艺,必须沉潜下来,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上下功夫,在梳理传统、继承、鉴别、创新上下功夫。
从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优秀之作,但是还少有大家风范的作品。其中原因很多,比如批评了文艺的急功近利,就嘲弄文艺的功利性;强调了作家的创作自由,就淡化了创作的社会责任感;一些人宁愿在平面上滑行,而不屑于作深度的思索,等等。在这样的心态笼罩下,是不容易产生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来的。另一方面,80年代中期以后,在相当部分的创作中,传统因素淡薄了。在理论上,“传统”两字在时髦思潮的贬抑下成了一个恶谥。中断传统的创新,一般往往只是一种失去深度的技巧上的创新,特别是在那些鄙薄人文精神的作家创作中更是如此,而且还可能是一种陷于盲目的崇拜与模仿。
在今天,当代的文学创作实际上面临着两个传统,一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一是现代的传统。五四文学革命,建立了一个文学新世界,引起了我国现代文化的伟大变革。但是今天看来,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存在不少问题。从五四到现在,文学创作无疑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传统。当代文学创作如何获得中国特色,无疑与这两个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这两个文学传统,如何继承,在理论上如何进行阐释与定位,还须有一番争论、磋商与实践。对于文艺理论来说也是如此。当代文艺理论的建设,同样面临两个传统,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传统。五四以后,我国文论的资源实际上都来自外国。现在不少人已清楚,要建设当代文论,企图超越我国自己的古代文论是不行的,把现代文论当作敝屣抛掉,也是不应该的。可以痛快一时,否定、打倒一切,引起振聋发聩的作用,或是制造轰动一时的效应,但最后还得把它拣起来。传统是植根于文化心理深层的极其牢固的现象,你继承也罢,抛开也罢,都得在你的新说中留下印痕,否则是要重新再来的。现在我们面临的工作,一部分就是再次探讨什么是我们的文学、文论传统,它们如何形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自身的特色,哪些因素应予吸收、改造、继承,哪些因素经过鉴别、批判,应予抛开。这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文学的创新,自然需要学习外国文学的经验。80年代大量介绍外国文学的结果,推动了新时期文学的出新。但是不加区别分析,照搬他人创作经验、方法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在文艺理论的建设中,也亟须借鉴西方文论中的有用东西,用以充实、激活我国文论。可是近十年来,也同样存在一些力图以西方文论替代我国文论的现象。几十年来的实践过程表明,这样做并不成功,虽然其中一些部分已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但总使人感到在总体上它的外来色彩很浓,缺乏我国文化自身的底蕴与特色,特别是它与我国古代文论传统是断绝了联系的,它的根总是扎不深入。如果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丰厚的古代文化和古代文论,那又当别论。可今天古代文化与文论的风采已展现在大家面前,不容我们再忽视了。
在继承、创新中要善于鉴别,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的东西,和排除落后的、腐朽的与有害的东西。学习和借鉴的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建立我国独立的文化。江总书记在“两代会”的讲话中告诫大家:如果丧失自己的创造力,盲目崇拜,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结果只能是亦步亦趋,变成人家的附庸。这应该引起我们文艺工作者的重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